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日益提升,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农药残留超标。部分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因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成品中农残含量超过国家标准,不仅影响药材品质,更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面对这一挑战,建立和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基地,成为破解农残难题的关键路径。
中药材大多来源于植物,其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多发,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往往依赖化学农药来保证产量。尤其是在一些分散的小农户种植模式下,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监管,容易出现滥用、误用农药的现象。例如,部分药农为了防治根结线虫或蚜虫,过量使用高毒有机磷类农药,而这些农药在土壤和植株中残留时间长,难以降解,最终通过饮片、中成药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伤甚至致癌风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历年抽检数据显示,部分常用中药材如菊花、枸杞、黄芪、白术等,曾多次被检出农残超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中药材的种植环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GAP)应运而生。GAP是一套针对中药材种植、采收、初加工等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旨在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GAP基地的核心在于“全程可控、可追溯”,从种子种苗的选择到土壤环境监测,从病虫害绿色防控到农药使用的严格登记,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和监管机制。
在GAP基地中,农药使用受到严格限制。首先,基地必须选择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远离工业污染源,并定期检测土壤、水源中的重金属和农残本底值。其次,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物理方法(如诱虫灯、粘虫板)和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介入。即使必须使用农药,也仅限于国家允许的低毒、低残留品种,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确保收获时农残已降至安全水平。此外,所有农事操作均需详细记录,形成完整的溯源档案,一旦发现问题可迅速追查源头。
以国内某知名GAP黄芪种植基地为例,该基地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统一供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购。农户按照基地制定的《黄芪种植规程》进行作业,技术人员定期巡查指导,杜绝私自用药行为。同时,基地配备快速检测设备,每批药材在采收前都要进行农残筛查,不合格者不予收购。经过几年运行,该基地生产的黄芪连续多年在国家抽检中农残未检出,产品远销日韩及欧洲市场,赢得了国际认可。
当然,GAP基地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目前我国中药材GAP认证数量仍相对有限,许多偏远地区仍以散户种植为主,监管难度大,成本高。此外,部分药农对GAP认知不足,担心规范种植会增加成本、降低产量,因而积极性不高。对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技术培训、品牌打造等方式鼓励更多企业与农户参与GAP建设。同时,应推动中药材追溯体系与市场监管联动,对非GAP药材加强抽检频次,倒逼产业升级。
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也应提高辨别能力,优先选择有GAP认证标识的中药材产品。虽然GAP药材价格略高,但其安全性更有保障,真正体现了“良药治病,劣药伤人”的古训。企业则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质量控制前移至种植端,构建从田间到终端的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
总而言之,中药农残超标问题虽严峻,但并非无解。通过大力发展和普及GAP基地,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生态化和可追溯化,完全有能力从源头掐断农残隐患。这不仅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唯有守住药材的“第一车间”,才能让千年国粹真正焕发时代光彩。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