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中药材种植行业正面临一个严峻挑战——劳动力短缺。尤其是在一些以人工采收、精细管理为主的中药材产区,如人参、三七、黄精等对种植技术要求较高的品种,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已成为中药材种植基地必须深入思考和积极解决的现实课题。
首先,推动机械化与智能化转型是缓解劳动力短缺的根本途径。传统中药材种植依赖大量人力进行整地、播种、除草、施肥、采收等环节,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通过引入适合山地、丘陵地形的小型农机具,或研发专用的中药材播种机、收获机,能够显著降低对人工的依赖。例如,在甘肃陇南的当归种植区,部分基地已试点使用小型旋耕机和覆膜机,使整地效率提升3倍以上。此外,结合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远程管理,不仅提高了管理精度,也减少了日常巡检所需的人力投入。
其次,优化种植模式与管理流程,提升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效率。许多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管理繁琐,若不科学规划,容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种植基地可通过推行标准化、模块化种植管理,将整个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可复制的操作单元,如统一育苗、集中移栽、分区轮作等,从而提高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整合周边零散劳动力资源,形成稳定的用工网络。在云南文山三七种植区,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劳务合作社,提前预约农闲期农民参与采收,既保障了用工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双赢。
再者,加强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提升现有劳动力的专业素质。面对年轻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基地应注重对留守中老年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现代种植技术和设备操作方法。可通过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培训班,传授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知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及机械使用维护技能。同时,鼓励青年返乡创业,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贵州某石斛种植基地通过设立“乡土专家”奖励机制,吸引本地青年参与基地管理,有效缓解了技术型人才断层的问题。
此外,发展林下经济与生态种植模式,也能间接缓解劳动力压力。许多中药材适宜在林下阴生环境中生长,如天麻、重楼等。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植,不仅可以减少土地整理和除草的人工投入,还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林下种植通常管理周期较长,但日常维护工作相对集中,便于安排季节性用工。同时,生态种植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频繁田间管理的依赖,进一步减轻了人力负担。
最后,政策支持与资金引导不可或缺。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农机购置补贴、智慧农业项目申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中药材产业的专项贷款产品,帮助基地升级设备、引进技术。同时,推动建立区域性中药材种植服务联盟,提供统一的育苗、植保、采收等社会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单个基地的用工成本。
综上所述,中药材种植基地应对劳动力短缺,不能仅依赖传统的人海战术,而应从技术创新、模式优化、人才培养和政策协同等多个维度综合施策。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药材品质的同时,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中医药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完善,中药材种植必将逐步走向高效、智能、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