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医药行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继化学药和生物制剂之后,中药领域也逐步被纳入集采范围,尤其是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等品种的集采试点不断扩大,对中药企业的盈利模式和市场策略带来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对于非独家品种的中药企业而言,价格大幅压降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问题日益凸显,行业整体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退场”的分化趋势。
自2021年湖北牵头开展全国首次中成药联盟集采以来,中药集采已从区域性试点走向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截至目前,已有多个省份组成采购联盟,覆盖心脑血管、呼吸系统、骨科用药等多个治疗领域的中成药产品。与化药集采类似,中药集采同样遵循“以量换价”原则,通过企业报价竞争,择优确定中选产品,并承诺一定采购量。这一机制在降低患者用药负担、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对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集采规则下,非独家品种面临更大的降价压力。由于这类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生产厂家众多,同质化程度高,缺乏明显的品牌或技术壁垒,因此在竞价过程中往往陷入“价格战”。例如,在某次中成药集采中,某活血化瘀类口服制剂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每盒36元,而最终中选价格最低降至不足6元,降幅超过80%。如此剧烈的价格压缩,直接冲击了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水平。对于依赖单一品种或缺乏多元化产品线的企业而言,一旦主力产品落标或中标价过低,可能面临营收断崖式下滑的风险。
相比之下,拥有独家品种或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中药企业则展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这些企业通常具备一定的定价自主权,在集采中可通过保护性规则(如“独家中选”、“议价通道”等)争取相对有利的中标价格。此外,部分经典名方、国家保密配方或获得中药新药证书的产品,因其稀缺性和临床认可度较高,在医生和患者中具备较强黏性,即便价格略有下降,仍能维持稳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中药行业的结构性分化——资源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除了直接影响销售收入外,集采还倒逼中药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方面,企业必须强化成本管控,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药材溯源和质量控制能力,以应对低价中标后的盈利压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研发重心转向创新中药、经典名方开发以及大健康产业链延伸,试图摆脱对传统仿制型产品的依赖。例如,一些龙头企业加大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上的投入,探索基于现代医学证据的疗效验证路径,为未来进入更高附加值赛道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集采短期内对部分中药企业造成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其推动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过去,中药市场长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部分企业依靠营销驱动而非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导致资源错配。集采通过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促使企业回归产品本质,重视临床价值和成本效益,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整个产业的集中度和技术水平。
展望未来,随着中药集采范围的持续扩大和规则的不断完善,行业洗牌将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独家品种企业而言,单纯依赖规模扩张或价格竞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与产业链整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在推进集采的同时,兼顾中医药特色,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价标准削弱中药的独特优势。例如,在质量评价体系中引入更多体现中药复杂性的指标,在采购规则中适当倾斜于道地药材、优质饮片等高标准产品,以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总体而言,集采已成为重塑中药产业生态的关键力量。它既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契机。面对非独家品种承压的现实挑战,中药企业唯有主动求变、提质增效,方能在政策洪流中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