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西北中药材产区降水偏少 部分品种质量提升
2025-11-12

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中药材种植产业持续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受气候变化影响,西北多个中药材主产区出现降水偏少的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中药材品种的生产中,这种气候条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药材质量的提升,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西北地区主要包括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北部及新疆部分地区,这些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历来是我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地。党参、黄芪、当归、大黄、甘草等大宗药材在此广泛种植,尤以甘肃省岷县、陇西、渭源等地被誉为“中国药都”。这些地区的中药材之所以品质优良,与其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贫瘠但富含矿物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近年来降水减少的趋势,虽然对农作物整体生长构成压力,但在特定药材的生长周期中,却呈现出“因祸得福”的特殊效应。

以黄芪为例,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芪多糖、黄芪甲苷和皂苷类物质,这些成分的积累与植株所处的环境胁迫密切相关。适度干旱条件下,植物为增强自身抗逆能力,会加速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从而提高药用成分含量。研究表明,在年降水量减少10%—20%的情况下,西北产区所产黄芪的黄芪甲苷含量平均提升8%—15%,且根条更为紧实,断面呈“菊花心”特征明显,符合优质药材标准。同样,党参在轻度水分胁迫下,其多糖和挥发油含量也有所上升,药效更佳。

此外,降水偏少还间接改善了田间管理条件。潮湿环境易导致中药材根腐病、白粉病等病害蔓延,尤其在采收前若遇连续降雨,极易造成药材霉变、有效成分流失。而近年来西北产区雨季缩短、降水集中度下降,使得药材生长期相对干燥,病虫害发生率降低,农药使用量也随之减少。这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更有利于发展绿色、有机中药材,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无公害药材的需求。

当然,降水偏少并非全然利好。对于依赖灌溉的地区而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药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宁夏中部的甘草种植区近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部分农户不得不缩减种植面积或改种耐旱作物。同时,极端天气频发,如春季干旱推迟播种、夏季高温加剧蒸腾,也会导致幼苗成活率下降、生长周期紊乱,影响产量稳定性。因此,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中药材产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为应对这一挑战,多地已开始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滴灌、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在甘肃、陕西等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科研机构正加快选育抗旱性强、有效成分稳定的中药材新品种。例如,甘肃省农科院已培育出“陇芪5号”黄芪新品系,其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黄芪甲苷积累水平,已在多个产区试种成功。

此外,中药材种植模式也在逐步优化。越来越多的产区推行“仿野生栽培”和“林下种植”,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增强药材的抗逆性和品质一致性。这类种植方式不仅减少了对灌溉的依赖,还能提升药材的道地性,契合高端市场需求。

从市场角度看,质量提升带来的品牌溢价效应日益显现。以陇西黄芪为例,近年来因其有效成分含量稳定、外观品相优良,出口价格逐年上涨,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部分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溯源体系,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可控,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信任。

总体来看,西北中药材产区降水偏少虽带来一定生产压力,但在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撑下,部分品种实现了“减产不减质”甚至“以质补量”的良性转变。未来,应继续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动生态种植模式,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中药材生产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在不确定的气候环境中,守住“道地药材”的金字招牌,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科研单位与企业需形成合力,加大对中药材生态种植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力度,鼓励农户参与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只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再转化为市场优势,西北中药材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中医药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