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这片被誉为“植物王国”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悠久的药材种植传统,使云南在全国中药材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中药材品质与可追溯性的要求日益提高,规范化、标准化的种植模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云南白药集团积极推进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建设,并于今年迎来关键性突破——其GAP基地实现全面丰收,总面积达4593亩,产能充分释放,标志着企业在中药材源头管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所谓GAP,即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确保中药材质量稳定、安全可控的重要标准体系。它涵盖了从选种、育苗、种植、田间管理到采收、初加工、储存运输等全过程的规范化操作。云南白药作为国内中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始终将药材源头质量视为生命线。多年来,公司持续投入资源,在文山、昭通、丽江等地布局多个GAP认证基地,重点种植三七、重楼、滇黄精、天麻等道地药材。此次丰收的4597亩GAP基地,主要集中在文山三七核心产区,其中三七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其余为配套轮作与生态间作的其他药用植物,形成了科学轮作、生态循环的可持续种植体系。
此次丰收不仅体现在面积和产量上,更在于质量的全面提升。据云南白药农业发展部门负责人介绍,所有GAP基地均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管理、统一采收标准的“四统一”管理模式。种植过程中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推广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等绿色技术,确保药材无重金属超标、无农残残留。同时,通过建立数字化溯源系统,每一株药材从种子到成品均可全程追踪,实现了“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闭环管理。
以三七为例,作为云南白药的核心原料之一,其品质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疗效与安全性。过去,由于散户种植普遍存在的滥用化肥农药、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三七质量参差不齐,制约了产业升级。而GAP基地通过科学规划轮作周期(通常实行“种一休八”制度,即种植一年后休耕八年),有效缓解了土壤退化问题,显著提升了三七皂苷含量等关键指标。检测数据显示,GAP基地产出的三七总皂苷含量平均达到5.8%以上,高于国家药典标准近20%,且外观饱满、质地坚实,深受下游制药环节欢迎。
4593亩的产能释放,也为企业供应链稳定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当前全球中药材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的背景下,拥有自主可控的优质原料基地,已成为大型药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白药此次GAP基地的大规模丰收,预计可年产优质三七干品逾600吨,其他药材如重楼、滇黄精等合计产量超过150吨,基本满足企业主力产品如云南白药胶囊、气血康口服液等的原料需求,大幅降低了对外部采购的依赖,增强了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一成果对当地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带动作用。GAP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技术培训、种苗支持和保底收购,农户负责日常管护,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据统计,参与GAP种植的农户年均增收超过1.2万元,部分示范户收入增长达3倍以上。与此同时,基地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展望未来,云南白药表示将继续扩大GAP基地规模,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规范化种植面积提升至1万亩以上,并逐步向更多道地药材品类延伸。同时,公司将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良种选育、生态种植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药材品质与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预见,随着GAP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产能的持续释放,云南白药不仅将在中药现代化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也将为我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书写出新时代中医药振兴的精彩篇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