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山西省持续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为鼓励农民参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升道地药材品质与产量,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财政部门出台专项政策,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中药材种植户实施每亩100元的直接补贴。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为山西打造“中医药强省”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气候多样、地形复杂,具备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独特自然条件。全省拥有中药材资源约1700种,其中道地药材如党参、黄芪、连翘、柴胡、远志等在全国享有盛誉。特别是恒山黄芪、潞党参等品种,因其药效显著、品质优良,长期供不应求。然而,过去由于缺乏系统性支持,中药材种植多以散户为主,存在规模小、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整体发展。
此次推出的中药材种植补贴政策,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精准发力。根据政策规定,凡在省内合法土地上种植列入《山西省道地药材目录》的中药材品种,且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一般要求连片种植1亩以上)的农户、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均可申请每亩100元的财政补贴。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安排,通过“一卡通”方式直接发放到种植主体账户,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政策实施以来,已在多个中药材主产区取得积极成效。在晋中市昔阳县,当地依托太行山区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连翘种植。2023年全县新增连翘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受益农户达1200余户。一位种植户表示:“以前种连翘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不稳定,现在每亩有100元补贴,再加上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大家更有信心了。”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长治市平顺县,作为“中国党参之乡”,当地通过补贴带动党参种植面积稳步增长,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除了直接的资金激励,山西还配套推进了一系列支持措施。例如,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化种植技术;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推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与种植户签订订单合同,实现产销对接。这些举措与补贴政策形成合力,有效提升了中药材种植的组织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补贴政策特别强调“绿色生态”导向。对于采用有机种植、林下仿野生栽培等生态友好型模式的种植主体,部分地区还给予额外奖励或优先支持。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提升中药材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在吕梁山区,部分农户尝试在退耕还林地种植柴胡和黄芩,既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又避免了农药化肥过度使用,产出的药材更受高端市场青睐。
从长远来看,中药材种植补贴不仅是短期惠农政策,更是山西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通过扶持上游种植环节,可以为中游的饮片加工、提取物生产和下游的中成药制造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保障。目前,山西已培育出一批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如广誉远、亚宝药业等,其对高品质原料的需求日益增长。种植端的提质增效,将有力支撑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发展。
当然,政策执行过程中也需注意防范风险。例如,防止个别地区出现虚报面积、套取补贴的现象,必须加强审核监管和公示公开;同时要避免盲目扩种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应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引导种植结构优化。相关部门正着手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定期评估政策效果,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总体而言,每亩100元的中药材种植补贴虽看似数额不大,却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山西正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农业与中医药融合发展之路。这项惠民政策不仅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随着政策持续深化和产业链不断完善,山西有望在全国中药材版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真正实现“小药材”成就“大产业”的发展目标。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