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深厚的中药材种植传统,大力发展以茯苓为代表的特色中药材产业。近日,湖南靖州茯苓产业大会在靖州县城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种植户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茯苓产业发展大计,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与产业链延伸,推动茯苓这一道地药材实现高质量发展。
茯苓,素有“四时神药”之称,是中国传统中医药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现代保健品开发。靖州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为茯苓生长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自上世纪70年代起,靖州便开始规模化人工栽培茯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和重要的生产基地,享有“中国茯苓之乡”的美誉。
本次产业大会以“科技赋能、品牌引领、融合发展”为主题,全面展示了靖州茯苓在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会上,多位中医药领域专家围绕茯苓的药理研究、质量标准提升、国际市场准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这为茯苓的高附加值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专家建议靖州应加快建立茯苓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安全可控,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在政策支持方面,靖州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设立茯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引进深加工龙头企业等。目前,全县茯苓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年产干品茯苓约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年产值突破15亿元。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超过2万名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茯苓产业链,实现了稳定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靖州在品种改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地科研团队联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成功选育出“湘靖28”“靖苓1号”等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并推广使用段木代料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栽培对林木资源的过度依赖问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与此同时,靖州积极推进茯苓产品的多元化开发。除了传统的饮片和粗加工产品外,本地企业已研发出茯苓粉、茯苓胶囊、茯苓茶、茯苓面膜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部分产品已进入国内大型连锁药店和电商平台销售。一些企业还积极探索茯苓在功能性食品、日化用品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了市场空间。
品牌建设也成为本次大会的重点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提升靖州茯苓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目前,“靖州茯苓”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并入选“湘九味”中药材公共品牌。下一步,靖州计划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茯苓文化节、参加国内外医药博览会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数字化转型正在为靖州茯苓产业注入新动能。当地已建成茯苓交易电子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交易,年交易额超10亿元。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指导种植结构调整,提高了产销对接效率。部分基地还试点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温湿度、光照等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推动种植管理智能化。
展望未来,靖州将以此次产业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力争到2028年将茯苓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动茯苓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报销范围,扩大临床应用,提升产业战略地位。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科技驱动和市场拉动的共同作用下,靖州茯苓产业正朝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稳步迈进,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靖州样本”。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