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牵头组织的“中药集采政策解读会”通过线上方式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规范中药市场秩序,提升人民群众对优质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与获得感。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生产企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代表以及医保系统相关负责人共计千余人参与了本次线上会议。
会议伊始,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价格虚高、质量参差、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国家持续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并将中药逐步纳入集采范围,力求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目标。
此次中药集采政策的核心在于“以量换价、招采合一、质量优先、保障供应”。与此前西药集采相比,中药集采充分考虑了中药材来源复杂、炮制工艺多样、质量标准不一等特殊性,在规则设计上更加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会议明确,首批纳入集采的中药品种主要聚焦于临床使用广泛、采购金额较高、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中成药,如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胶囊、银杏叶提取物制剂等。
在具体操作层面,集采将采取“分组竞价+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品是否通过一致性评价、是否拥有独家专利、是否属于经典名方等因素进行科学分组,确保公平竞争。同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要求中标企业全程提供药材来源、生产工艺、检验报告等信息,强化全过程监管。对于中标企业,医保部门将预付一定比例的采购资金,保障其生产运营;而对于未中标但质量合格的企业,也将纳入备案采购目录,确保临床用药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政策特别强调对中医药特色的尊重与保护。会议指出,中药讲究“道地药材”和“辨证施治”,不能简单套用西药的评价标准。因此,在质量评价体系中,将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有效成分、指纹图谱、生物活性等进行综合评估,避免“唯价格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此外,政策还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中药创新的支持力度。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经典名方研发的新药,将在集采中给予适当倾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同时,探索建立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集采试点,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在保障供应方面,会议强调要建立健全短缺预警机制。针对部分依赖野生资源或产地集中的中药材,如冬虫夏草、川贝母等,将加强供需监测,推动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链韧性。对于因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原因可能导致断供的品种,将启动应急采购程序,确保患者用药不受影响。
多位参会专家在讨论环节表示,中药集采不仅是价格改革,更是行业重塑的过程。长期来看,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减少过度依赖高价中药的现象,真正实现“让群众用上好药、用得起好药”。
不过,也有企业代表提出担忧,认为部分中小中药企业面临技术升级难、成本压力大等问题,可能在集采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此,医保部门回应称,将配套出台支持政策,包括提供技术指导、融资支持、绿色审批通道等,帮助中小企业转型提质,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会议最后强调,中药集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持续跟踪集采实施效果,及时优化政策细则,并计划在2024年第二季度开展首轮实际采购工作,预计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公立医疗机构。
总体来看,此次中药集采政策解读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中医药治理体系迈出了关键一步。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不仅有助于降低患者负担、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更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未来,随着政策落地见效,一个更加规范、高效、可持续的中药供应保障体系有望逐步形成,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中医智慧与力量。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