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中医药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隆重举行。本届年会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学者、临床医师及科研人员。其中,备受瞩目的“齐鲁医派与儒医文化论坛”作为大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成为本次学术盛会的一大亮点。
齐鲁大地自古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医学与儒学在此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儒医文化”。而齐鲁医派,则是在这一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重要中医流派。其理论体系严谨,临床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仁心仁术”,将医德修养置于医术之上,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此次论坛的召开,正是对这一传统医学文化脉络的系统梳理与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式上,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齐鲁医派不仅是地域性医学流派,更是中华文化与医学智慧交融的典范。儒医文化所倡导的‘济世救人’‘医乃仁术’等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医的价值取向和职业伦理。”他强调,在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挖掘齐鲁医派的学术内涵与文化价值,对于增强中医文化自信、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知名专家围绕“儒医思想的现代诠释”“齐鲁医家的学术特色”“经典文献中的医德观”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明远以《黄元御医学思想中的儒道融合》为题,系统阐述了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如何将儒家“中庸之道”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构建起独特的辨证体系。他指出,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不仅体现了对生命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更蕴含着儒家“致中和”的哲学追求。
另一位学者王静教授则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出发,梳理了“仁”“孝”“诚”等核心观念在古代医德建设中的体现。她指出,儒医文化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将伦理实践融入诊疗过程的一种生活化医学范式。例如,古代医者常以“视病人如亲”为行医准则,这正是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想在医疗行为中的具体转化。
论坛还特别设置了“齐鲁名医经验传承”专题研讨。多位临床一线专家分享了张灿玾、刘惠民、徐国仟等近现代齐鲁名医的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这些医家不仅医术精湛,更以高尚医德著称,他们坚持“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人生志向,在瘟疫防治、疑难杂症诊治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病例分析与典籍解读,与会者深切感受到齐鲁医派“重经典、崇实证、尚调和”的学术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还就“儒医文化如何融入现代医学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专家建议,在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中增设“儒医经典导读”“中医伦理学”等课程,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也有代表提出,应通过师承教育、医德考评等方式,强化青年医师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闭幕式上,论坛主持人总结指出:“齐鲁医派与儒医文化的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返本开新。我们既要珍视先贤留下的宝贵遗产,也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将其核心理念转化为服务当代健康事业的精神资源。”他呼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地域医学流派的研究与传播,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随着论坛落下帷幕,其带来的思想激荡仍在持续。许多与会者表示,这场学术对话不仅深化了对齐鲁医派历史地位的认识,也激发了对中医人文精神的再思考。在中医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唯有坚守文化根脉,方能行稳致远。而儒医文化所承载的仁爱、诚信、和谐等价值理念,正为现代医学注入不可或缺的人文温度。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类似学术平台的搭建,齐鲁医派与儒医文化的研究将不断走向深入,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