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医流派活态传承研讨会”在济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中医药专家学者、临床医师、非遗传承人及高校师生代表齐聚泉城,围绕中医流派的历史渊源、学术特色、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展开深入研讨。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标志着我国对传统医学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
会议伊始,主办方代表在致辞中指出,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和理论体系的学术流派,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扶阳学派、孟河医派等。这些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诊疗理念和临床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标准化,部分中医流派面临传承人断层、技艺流失、理论边缘化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机制加以应对。
多位国家级名老中医在主题报告中分享了各自流派的传承实践。来自四川的郑氏妇科传人强调,家传与师承并重是保持流派原真性的关键,同时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病例数据库,实现经验的可追溯与可推广。江苏孟河医派代表则提出“以教促传、以研促用”的理念,介绍其依托高校平台开设专项课程、组织青年医师跟师学习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年轻一代对传统学术的认知与认同。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就“如何实现中医流派的活态传承”展开热烈讨论。有学者指出,“活态传承”不同于静态保护,其核心在于让传统医学在当代社会持续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不仅要保存典籍、整理验方,更要推动流派思想融入现代临床实践,培养既懂经典又具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一位来自基层的中医馆负责人坦言:“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正是因为某一流派的独特疗效。如果我们不把这种‘绝活’传下去,不仅是学术损失,更是对民众健康的辜负。”
会议特别设置了“非遗与中医流派”专题研讨。多位中医非遗项目传承人介绍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他们一致认为,非遗认定为流派争取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避免“博物馆化”,防止传承沦为表演性展示。对此,专家建议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将临床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成效等纳入考核指标,确保传承不失本色、不离临床。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研讨会还发布了《中医流派活态传承济南共识》。该文件倡议:一要加强对中医流派的系统梳理与文献整理,构建全国性流派资源库;二要完善师承教育制度,推动师承与院校教育深度融合;三要鼓励流派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理论;四要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名医诊疗过程,建设“智慧传承”平台;五要加大对基层传承项目的扶持力度,尤其关注濒危小众流派的抢救性保护。
会议期间,山东中医药大学展示了近年来在流派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对齐鲁医家学术思想的系统挖掘、对黄元御医学体系的现代阐释等。该校还宣布成立“中医流派传承研究中心”,拟联合全国力量开展跨区域、跨学科合作研究。这一举措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响应,多家机构现场达成合作意向。
闭幕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总结指出,中医流派是中医学术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推进其活态传承,既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未来将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传承发展新格局。
此次研讨会在热烈而务实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与会者普遍认为,会议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为破解中医流派传承难题提供了思路与方案。正如一位老专家所言:“中医的根在流派,魂在传承。只有让这些流淌千年的学术血脉继续搏动,中医学才能真正走向复兴。”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实质性举措的落地,中医各流派将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东方智慧。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