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以“传承创新、数字赋能”为主题的中医药产业链数字化论坛在上海市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多家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企业代表、科研机构专家、信息技术公司负责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共计五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医药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与未来机遇。
论坛伊始,主办方代表在致辞中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医学智慧。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医药产业链的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医药的研发、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正在迎来深刻变革。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业内权威专家围绕“中医药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挑战”展开深入剖析。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表示,当前中医药面临标准化程度低、数据孤岛严重、临床证据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其现代化进程。而数字化手段能够有效整合分散的医疗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中医药知识图谱和数据库,提升诊疗效率与科研水平。他举例说明,已有部分中医院通过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实现了对海量古籍文献和临床案例的智能分析,显著提高了辨证准确率。
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则重点介绍了该校在中药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实践。该校与多家药企合作,建立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中药生产全过程追溯系统。从药材种植、采收、加工到制剂生产,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被实时采集并上传至云端平台,确保产品质量可控可溯。同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不仅提升了产品一致性,还大幅降低了能耗与成本。
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同仁堂、云南白药、片仔癀等知名中药企业的高管分享了各自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经验与思考。有企业代表坦言,传统中医药企业普遍面临信息化基础薄弱、人才结构老化等现实难题,但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他们建议,应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行业级的数字化标准体系,推动跨企业、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论坛特别设置了“中医药+区块链”“智慧中医馆建设”“数字疗法与远程诊疗”等多个专题分论坛。在“中医药+区块链”专场中,技术专家展示了如何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保障中药材来源的真实性与交易透明度。例如,通过为每一批药材赋予唯一的数字身份码,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查看其种植地、检测报告、物流轨迹等全部信息,极大增强了公众对中药产品的信任感。
而在“智慧中医馆”板块,多家科技公司展出了集成舌诊仪、脉象仪、面诊摄像头于一体的智能中医诊疗设备。这些设备结合AI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望闻问切的初步判断,并生成个性化的调理建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类系统已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应用,有效缓解了优质中医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论坛期间,还发布了《中医药产业链数字化发展白皮书(2024)》。该白皮书系统梳理了我国中医药数字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技术进展、应用场景及典型案例,并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到2029年,基本建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中医药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实现80%以上三级中医医院接入国家级中医药数据中心,50%以上的中药生产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
闭幕式上,主办方强调,此次论坛不仅是思想碰撞的平台,更是行动倡议的起点。下一步,将推动建立“长三角中医药数字化创新联盟”,率先在区域内开展数据互通、标准互认、服务互联的试点示范,为全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渗透,中医药这一古老医学体系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从田间地头的药材溯源,到实验室里的组方优化,再到患者身边的智慧服务,数字化正在重塑中医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场在上海举行的盛会,不仅标志着中医药产业迈入数智融合的新阶段,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