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理念的日益重视,中药代茶饮作为一种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便捷性的养生方式,逐渐走入千家万户。从办公室白领到中老年群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以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冲泡代茶饮用,以达到调理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然而,在市场迅速扩张的背后,原料品质参差不齐、药材来源不明等问题也频频暴露,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部分药企率先行动,通过严控原料供应链,推动中药代茶饮向“道地药材看得见”的高质量方向迈进。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传统种植工艺下产出的优质中药材,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稳定,历来被视为中医药疗效的重要保障。《本草纲目》有言:“产北者为良,产南者次之。”这正是古人对药材道地产区的深刻认知。然而,当前市场上不少代茶饮产品为降低成本,使用非道地产区的替代品,甚至掺杂劣质药材或非药用部位,不仅削弱了产品的功效,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面对这一乱象,一些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药企开始从源头抓起,建立专属药材种植基地,推行“从田间到杯中”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例如,某知名中药企业已在甘肃岷县建立当归种植园,在云南文山打造三七生态种植区,在浙江磐安布局杭白菊标准化产区。这些基地均位于传统道地产区,严格按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管理,确保每一株药材的生长环境、采收时间、加工工艺都符合标准。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原料透明化。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所用中药材的产地信息、种植过程、检测报告乃至采收批次。这种“看得见”的溯源机制,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也倒逼上游种植环节提升规范化水平。一位长期饮用代茶饮的消费者表示:“以前买这类产品总担心是不是真材实料,现在能查到药材来自哪里、有没有农残检测,喝起来安心多了。”
除了建立自有基地,部分药企还与地方政府、农户合作,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企业提前与农户签订采购协议,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价,确保药材品质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例如,在四川大凉山地区,一家药企通过扶持当地彝族农户种植黄芪,不仅保障了原料供应,还帮助上百户家庭实现增收。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正在成为推动中药材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在逐步完善标准体系。国家药监局近年来陆续出台《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生产经营监管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要求中药代用茶类产品不得非法添加、不得虚假宣传,并鼓励企业公开原料来源。行业协会也积极制定团体标准,对“道地药材”认证、加工工艺、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限量等作出细化规定,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当然,要真正实现“道地药材看得见”,仍需多方协同努力。一方面,企业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药材鉴别与质量控制技术;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需提高辨别能力,优先选择有资质、可溯源的品牌产品。媒体和科普机构也应加强宣传,普及道地药材知识,引导公众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可以预见,随着中医药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中药代茶饮市场将迎来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而那些始终坚持严控原料、坚持使用道地药材的企业,必将在竞争中赢得口碑与信赖。当一杯代茶饮不仅能带来味觉的享受,更能让人看到背后的山川风土与匠心坚守,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传承之路,也将走得更加坚实而长远。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