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各地依托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路径。云南、甘肃、安徽作为我国中药材主产区,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与政策支持,在中药产业发展中走出差异化道路,形成了可借鉴的典型模式。
云南:生态优先,打造“云药”品牌
云南省地处低纬高原,气候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道地产区之一。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长期位居全国前列,三七、天麻、重楼、石斛等品种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云南的发展路径以“生态保护+品牌建设”为核心,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七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药材,文山州被誉为“三七之乡”。当地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建设三七产业园区等方式,实现了从原料供应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同时,政府推动“云药”品牌战略,注册地理标志产品,提升市场辨识度。例如,“文山三七”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极大增强了产品溢价能力。
此外,云南注重科技赋能,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和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研究,推动中药现代化。通过“药旅融合”,将中药材种植与生态旅游结合,如普者黑的石斛观光园,既拓展了产业边界,也提升了文化附加值。
甘肃:立足道地,强化产业链整合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孕育了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等优质道地药材。其中,定西市岷县的“岷当归”、陇南市礼县的“纹党参”、陇西县的“西黄芪”均享有盛誉,素有“千年药乡”之称。
甘肃的发展模式突出“道地性”和“规模化”。当地政府以“一县一品”为抓手,引导农户集中连片种植,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例如,陇西县建成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首阳中药材交易中心,并配套建设仓储物流体系,实现“产地即市场”的集散功能。同时,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药材品质与农民收益。
在加工环节,甘肃着力延伸产业链,发展中药饮片、提取物及保健食品。岷县引进多家制药企业,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园,推动当归深加工产品开发,如当归油、当归多糖胶囊等,提高附加值。此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甘肃积极开拓中亚、中东市场,推动中药材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
安徽:传承创新,聚焦“新安医学”IP
安徽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尤以霍山石斛、亳白芍、宣木瓜、贡菊等闻名。然而,安徽的最大优势不仅在于资源,更在于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新安医学作为中医重要流派,传承千年,为现代中药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文化背书。
安徽的发展路径以“文化引领+科技创新”为双轮驱动。以亳州市为例,作为“中华药都”,其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年交易额超千亿元。亳州不仅承担着全国药材集散功能,还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和会展经济,每年举办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吸引海内外客商。
与此同时,安徽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霍山县依托霍山石斛原产地优势,建立种质资源库,实施仿野生栽培技术,确保药材品质。当地企业联合高校研发石斛冻干粉、石斛含片等功能性产品,进入大健康消费市场。政府还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推动“徽药”品牌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积极探索“互联网+中药”模式,推广智慧药房、远程诊疗与代煎配送服务,提升中医药服务可及性。部分企业已实现从药材溯源、智能配伍到物流追踪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走在行业前列。
结语
云南、甘肃、安徽三省虽同属中药材主产区,但发展路径各有侧重:云南重生态与品牌,甘肃强道地与流通,安徽扬文化与创新。这种差异化发展格局,既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产业智慧,也为全国中药产业升级提供了多元样本。未来,随着乡村振兴与中医药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应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推动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与市场互通,在守正中创新,在差异中共赢,共同绘就新时代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图景。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