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推广
当前位置: 主页 > 业务版图 > 种植技术推广
地肤子盐碱地栽培技术
2025-11-07

地肤子(Kochia scoparia)是一种耐盐碱、抗旱性强的药用和观赏兼用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其种子可入药,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皮肤瘙痒、小便不利等症。近年来,随着土地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开发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经济作物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地肤子因其较强的生态适应性,成为盐碱地植被恢复与资源化利用的理想选择之一。本文将系统介绍地肤子在盐碱地中的栽培技术,以期为相关地区的种植提供科学参考。

一、选地与土壤改良

盐碱地土壤普遍存在pH值高、有机质含量低、渗透性差等问题,因此在种植地肤子前需进行合理的土地选择与初步改良。优先选择轻度至中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0.3%~0.6%),避免重度盐碱区域。对于土壤板结严重的地块,应进行深耕翻土,深度控制在25~30厘米,以打破犁底层,改善通气性和透水性。同时,可适量施用腐熟有机肥(如牛粪、秸秆堆肥)每亩2000~3000公斤,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保水保肥能力。若土壤pH值过高(>9.0),可考虑施用石膏(硫酸钙)或硫磺粉进行化学改良,降低碱性。

二、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盐碱地培育的地肤子商业化良种,但可通过筛选本地野生种群中表现优良的个体进行提纯复壮。建议选用植株健壮、分枝多、结实率高的品系。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首先清除杂质,然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进行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为提高发芽率,可将种子置于湿润纱布中,在20~25℃环境下催芽24小时,待部分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此过程能显著缩短出苗时间,提升田间整齐度。

三、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

地肤子喜温暖气候,耐寒性较弱,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冻后、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播种,北方地区多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进行。可采用条播或穴播方式,行距保持在40~50厘米,株距20~25厘米,每亩播种量控制在1.5~2.0公斤。播种深度宜浅,覆土厚度不超过2厘米,过深会影响出苗。盐碱地水分蒸发快,播种后应及时镇压土壤,减少空隙,增强毛细作用,利于水分上升供种子吸收。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既可保温保湿,又能抑制盐分随水分上升至表层,减轻返盐现象。

四、田间管理

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缺,确保全苗齐苗。当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定株,每穴留健壮苗1株。生长前期应注重中耕除草,每年进行2~3次浅锄,既能疏松土壤,又能切断毛细管,防止盐分聚集地表。施肥方面,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可在苗期和开花前各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如15-15-15),每次每亩10~15公斤,注意避免偏施氮肥,以防徒长倒伏。灌溉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尤其在干旱季节保证水分供应,但忌大水漫灌,以免加重盐渍化。雨季则需及时排水防涝。

五、病虫害防治

地肤子抗病虫能力较强,在盐碱地种植中病害较少,偶见根腐病和蚜虫危害。预防根腐病的关键在于改善排水条件,避免积水;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用石灰消毒病穴。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7天一次,连续2次。整个生育期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药材质量安全。

六、收获与加工

地肤子一般在秋季果实成熟、植株变黄时采收,时间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可整株割下晒干后脱粒,或直接在田间晾晒后敲打收集种子。收获后应及时清理残茬,翻耕土地,为下一季轮作做准备。种子经筛选、去杂后,干燥储存于通风阴凉处,含水量控制在12%以下,以防霉变。

综上所述,地肤子在盐碱地的栽培不仅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盐碱危害,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科学的选地、改良、播种与管理措施,可在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之间实现双赢,为盐碱地农业开辟新路径。未来应加强优良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地肤子的适应性与产量潜力。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