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推广
当前位置: 主页 > 业务版图 > 种植技术推广
竹笋促成栽培覆盖技术
2025-11-07

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竹笋作为一种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其种植方式也在持续优化。传统的竹笋生产多依赖自然生长周期,出笋时间集中且受气候影响较大,难以满足市场对反季节、高品质竹笋的需求。为此,竹笋促成栽培技术应运而生,其中覆盖技术作为核心手段之一,在提升出笋率、提早上市时间、提高产量与品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竹笋促成栽培是指通过人为干预环境条件,打破竹子休眠状态,促进其提前发笋的一种集约化栽培模式。覆盖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在竹林地表铺设保温、保湿材料,调节土壤温度与湿度,营造适宜竹鞭萌发和笋芽出土的微环境。目前常用的覆盖材料包括砻糠、稻草、木屑、地膜以及复合型覆盖物等,不同材料各有特点,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气候特征灵活选择。

覆盖技术的核心原理在于“增温保湿”。春季是竹笋自然出笋的主要季节,但气温波动大,尤其是早春低温常抑制笋芽萌发。通过覆盖,可在夜间减少土壤热量散失,白天吸收太阳辐射,使地温稳定在15℃以上,这是多数笋用竹种(如雷竹、早园竹)发笋的理想温度区间。同时,覆盖层还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根际湿润,为竹鞭活动提供稳定的水分供应。

在实际操作中,覆盖通常在冬季进行,具体时间根据地区气候而定,一般在12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首先需对竹林进行清理,去除杂草、枯枝落叶,并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复合肥,增强土壤肥力。随后均匀铺设覆盖物,厚度控制在15–20厘米为宜。过薄则保温效果不足,过厚则可能导致通气不良,引发烂鞭或病害。砻糠因其质轻、透气性好、保温性强,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覆盖材料,尤其适用于江浙一带的雷竹林。

值得注意的是,覆盖并非一劳永逸的操作,后续管理同样关键。覆盖后需定期检查土壤温湿度,防止因湿度过高导致霉菌滋生。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应及时开沟排水,避免积水。此外,当笋芽开始顶土时,应逐步揭除部分覆盖物,避免高温灼伤嫩笋,也有利于采收作业的顺利进行。

覆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竹笋生产的经济效益。据多地试验数据显示,采用科学覆盖的竹林,出笋期可提前30–50天,亩产增加30%以上,且笋体粗壮、色泽鲜亮、口感脆嫩,商品价值明显提高。以浙江临安为例,推广覆盖技术后,雷竹笋实现了元旦至春节前后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售价可达平时的2–3倍,极大增强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然而,覆盖技术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对竹林可持续经营提出了挑战。长期高强度覆盖可能导致竹林地力下降、竹鞭老化、病虫害增多等问题。因此,必须配套实施科学轮作、合理施肥、适时留养母竹等综合管理措施。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深翻松土,补充有机质,并适当降低覆盖频率,让竹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维持生态平衡与生产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绿色农业理念的普及,环保型覆盖材料的研发也取得进展。例如,利用秸秆、芦苇等农业废弃物制成的生物降解覆盖垫,既可实现保温效果,又能在使用后自然分解,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智能监测系统的引入,使得土壤温湿度数据可实时采集,为精准覆盖提供了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技术的科学性与可控性。

综上所述,竹笋促成栽培中的覆盖技术是一项成熟且高效的农业创新手段,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竹笋生产的季节局限,还推动了竹产业向精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的完善,覆盖技术将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农民收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加深远的作用。对于广大笋农而言,掌握科学的覆盖方法,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将是实现竹笋优质高产的关键路径。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