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理念的不断深入和中药材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林下经济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林下种植模式中,“黄精林下立体种植”因其独特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推动山区乡村振兴和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黄精,学名Polygonatum sibiricum,是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由于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人工栽培已成为保障黄精药材供应的主要方式。然而,传统的大田种植模式存在土地资源紧张、连作障碍严重、农药化肥使用量大等问题。相比之下,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黄精种植,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耕地压力,还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林下立体种植,是指在乔木林冠层下,充分利用林内光照、湿度、温度等自然条件,分层配置不同生长习性的作物,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黄精喜阴湿、耐寒凉,适宜在郁闭度为0.4~0.6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生长,这使其成为林下种植的理想品种之一。通过科学规划,可在林下构建“上层乔木—中层灌木(可选)—下层黄精—地表覆盖物”的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转化效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选择适宜的林地。理想的林地应具备坡度适中、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的特点,常见树种如杉木、樟树、枫香、栎类等均可作为遮荫树种。整地时应避免大规模翻耕,采用带状或穴状清理,保留原有枯枝落叶层,以维持林地生态平衡。种植前可施入适量腐熟有机肥,并进行土壤消毒,预防病害发生。
黄精种植通常采用根茎繁殖或种子育苗移栽。根茎繁殖周期短、成活率高,适合规模化推广;而种子繁殖虽周期较长,但有利于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栽植密度一般控制在每亩3000~5000株,行距20~30厘米,株距15~20厘米,深度约8~10厘米。栽后覆盖稻草、松针或秸秆等有机物,既能保湿保温,又能抑制杂草生长,逐步分解后还可增加土壤肥力。
在田间管理方面,林下黄精种植强调“轻简化、生态化”。日常管理以除草、松土、追肥为主,优先使用农家肥、生物菌肥等绿色投入品。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原则,通过合理密植、通风降湿、轮作休耕等方式降低发病风险,必要时可采用生物农药进行干预,确保药材品质符合无公害或有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黄精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3~5年方可采收。在此期间,可探索“以短养长”的复合经营模式。例如,在黄精幼苗期套种短期中药材如板蓝根、玉竹或食用菌类,既可提高土地收益,又能改善微生态环境。部分基地还尝试在林缘区域发展林下养殖,如放养鸡、鸭等家禽,形成“林—药—禽”循环系统,进一步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黄精林下立体种植不仅有助于提升中药材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能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许多地区已将该模式纳入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配套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初加工生产线和品牌营销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这种模式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性利用,也契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有助于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当然,推广黄精林下立体种植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标准不统一、机械化程度低、市场波动大等。未来需加强科研攻关,优化种植规程,建立规范化示范基地;同时完善政策扶持机制,鼓励企业与农户合作,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总之,黄精林下立体种植是一项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产业升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实践。它不仅为中药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山区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加码,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成为新时代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