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在中医外治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创面修复、消炎止痛、生肌敛疮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传统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单体或复方被应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研究中。其中,松香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因其具有较强的抗菌、收敛、止血及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逐渐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特别是在褥疮等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探索中,松香的“敛疮”功效得到了系统验证。
松香,又称松脂、松膏,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其同属植物树干经蒸馏采集的树脂,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本草纲目》记载其“主治痈疽恶疮,久溃不敛”,说明其在古代已被用于治疗皮肤溃疡类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松香主要成分为松香酸类化合物,如枞酸、新枞酸等,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此外,松香在局部应用时可形成保护膜,减少创面水分蒸发,防止细菌侵入,从而为创面愈合创造良好微环境。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内中医药研究的权威机构,长期致力于中医药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近年来,该机构建立了标准化的动物模型体系,用于评估中药外用制剂对褥疮的疗效。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褥疮模型”采用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局部持续加压法模拟临床上长期卧床患者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皮肤缺血坏死过程。该模型能较好地再现褥疮从Ⅰ期到Ⅳ期的发展过程,具备良好的可重复性和病理相似性,已成为评价抗褥疮药物的重要工具。
在一项针对松香外用制剂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提取纯化的松香成分制备成软膏剂型,应用于该褥疮模型的大鼠创面。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凡士林基质对照组、阳性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以及不同浓度的松香制剂组,连续观察14天。结果显示,使用松香制剂的实验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7天即可见新生肉芽组织填充,表皮细胞迁移加快,炎症反应显著减轻。组织学检查显示,松香组大鼠创面胶原纤维排列更有序,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且炎症细胞浸润减少。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松香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同时上调VEGF和TGF-β1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合成。此外,松香还显示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创面感染菌的抑制作用,有助于预防继发感染,维持创面清洁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松香虽具良好疗效,但其温燥之性较强,若使用不当可能引起局部刺激或过敏反应。因此,在制剂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配伍黄柏、地榆、冰片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中药,既增强了整体疗效,又降低了不良反应风险。这种“以敛为主、佐以清解”的配伍思路,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
目前,基于松香的复方制剂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并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医院开展小规模临床观察。初步数据显示,对于Ⅱ~Ⅲ期褥疮患者,外用含松香的中药膏剂可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相较于西药常规换药方案,中药外治法在减少抗生素使用、避免耐药菌产生方面也展现出潜在优势。
综上所述,松香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凭借其独特的“敛疮”功效,在褥疮治疗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的科学化、标准化的动物模型平台,松香的药理作用得以系统揭示,为其临床转化提供了坚实依据。未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持续推进,更多像松香这样的经典药材将在慢性创面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创新发展。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传承中医药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深入挖掘与验证,才能真正实现“古方新用、古药新生”的目标。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