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日益提升,中药材的现代药理研究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热点。其中,一种名为“乌墨果”的传统中药材因其潜在的抗氧化功效引起了广泛关注。乌墨果,又名黑老虎果、冷饭团,为木兰科植物厚叶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在我国南方地区如广西、云南、广东等地有长期民间使用历史,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风湿疼痛及跌打损伤等症。然而,其在抗氧化方面的科学验证直到近期才由权威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通过自由基实验系统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抗氧化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机制之一。自由基作为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分子,若积累过多,会攻击细胞膜、蛋白质和DNA,导致细胞老化、炎症甚至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寻找天然、安全且高效的抗氧化物质,一直是医学与营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乌墨果富含多酚类、黄酮类、三萜类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这些物质在体外实验中已显示出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然而,缺乏系统性的体内与体外联合验证,使其难以进入主流医学视野。
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牵头开展了一项针对乌墨果抗氧化性能的专项研究。该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自由基检测体系,包括DPPH(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清除实验、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法、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以及羟自由基捕获实验,全面评估乌墨果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乌墨果乙醇提取物在DPPH体系中的自由基清除率高达89.7%,IC50值为32.4 μg/mL,显著优于同浓度下的维生素C对照组。在ABTS体系中,其TEAC(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值达到4.8 mmol TE/g,表明其具有极强的电子供体能力,能够有效中和多种类型的自由基。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展了细胞层面的抗氧化实验。他们选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模型,模拟氧化应激环境,通过加入过氧化氢诱导细胞损伤。结果发现,预先给予乌墨果提取物处理的细胞,其存活率明显提高,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减少,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则显著增强。这说明乌墨果不仅可以直接清除自由基,还能激活细胞自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实现双重保护机制。
此外,动物实验也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剂量乌墨果干预组,连续灌胃给药28天后,通过尾静脉注射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结果显示,高剂量乌墨果组小鼠的脑组织和肝脏中的MDA含量降低约40%,SOD活性提升近50%,同时认知功能测试(如Morris水迷宫)表现明显优于模型组,提示其在延缓衰老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实验还对乌墨果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急性毒性试验显示,单次给予高剂量提取物(相当于成人日推荐量的100倍以上)未引起明显不良反应;长期毒性试验中,连续给药90天亦未见肝肾功能异常或组织病理改变,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乌墨果的传统药用价值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也为开发新型天然抗氧化保健品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有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着手推进乌墨果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包括胶囊、口服液及复合茶饮等形式,力求将其转化为大众可及的健康产品。
当然,专家也提醒,尽管实验结果积极,但乌墨果的抗氧化效果仍需更多大规模人群干预试验加以验证。同时,个体差异、服用剂量、提取工艺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实际功效,消费者应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乌墨果作为一种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科学支持的中药材,正在以其卓越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良好的安全性,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自由基实验,不仅是对单一药材的深度挖掘,更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预示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乌墨果有望在抗衰老、慢性病预防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