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手段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心肌缺血作为冠心病的核心病理过程,长期困扰着广大患者与临床医生。在探索新型治疗策略的过程中,中医药以其整体调节、多靶点干预的优势,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洋蓟(学名:Cynara scolymus)作为一种传统药食两用植物,其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洋蓟黄酮,逐渐引起科研人员的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基于现代药理学方法,构建了稳定的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系统评价了洋蓟黄酮在心肌保护方面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洋蓟原产于地中海地区,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就被用于肝脏保护和消化系统调理。现代研究表明,洋蓟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尤其是木犀草素、芹菜素等黄酮类物质,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这些特性使其在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中具备潜在价值。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团队聚焦于洋蓟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效果,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成功建立了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模拟人类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理状态。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不同剂量洋蓟黄酮干预组。通过腹腔注射或灌胃方式给予洋蓟黄酮提取物,连续给药7天后进行缺血再灌注操作。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接受洋蓟黄酮治疗的大鼠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明显减轻,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肌酶谱指标如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释放量也大幅减少,提示心肌细胞损伤得到有效缓解。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洋蓟黄酮的护心作用可能与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活性氧(ROS),导致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实验数据显示,洋蓟黄酮可显著提升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同时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此外,Western blot分析发现,洋蓟黄酮能够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激活,从而阻断线粒体依赖性细胞凋亡通路,保护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性。
除了抗氧化与抗凋亡作用外,洋蓟黄酮还表现出良好的抗炎特性。ELISA检测显示,其能显著下调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并抑制心肌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这一机制有助于减轻缺血区域的炎症浸润,防止继发性组织损伤,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并未局限于单一成分的作用验证,而是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念,探讨洋蓟黄酮在整体调节中的角色。研究团队认为,洋蓟性寒味苦,归肝、胆、胃经,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之效,而现代药理作用则体现为其对代谢和循环系统的双向调节。因此,洋蓟黄酮不仅可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干预,也可能在慢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变等复杂病症中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进入临床前转化阶段,相关制剂正在开展毒理学评估与药代动力学研究。未来若能通过人体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洋蓟黄酮有望成为中药源心血管新药的重要候选之一。与此同时,这项工作也为其他中药材的活性成分研究提供了范式:即在保持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前提下,融合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实现从经验用药到精准干预的跨越。
综上所述,中国中医科学院利用心肌缺血模型对洋蓟黄酮进行的系统研究,不仅揭示了其多途径、多靶点的心肌保护机制,也彰显了中医药在应对重大慢病挑战中的独特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以洋蓟黄酮为代表的天然产物或将为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