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抗菌物质成为医学和药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中药材因其独特的药理活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逐渐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草药,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了一项关于紫茉莉挥发油抑菌作用的系统性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中药现代化和天然抗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紫茉莉,又名夜来香、胭脂花,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其根、叶、种子均可入药。传统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具有利尿、消肿、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茉莉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酚酸类以及挥发油等。其中,挥发油作为一类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常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特性。然而,关于紫茉莉挥发油的具体抑菌机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此前尚缺乏系统的科学验证。
为此,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团队从云南、广西等地采集了野生紫茉莉植株,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地上部分的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紫茉莉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芳樟醇、α-蒎烯、β-石竹烯、香叶醇等十余种活性成分,其中芳樟醇含量高达32.7%,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菌和镇静作用。
在明确化学组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选取了多种常见致病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实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紫茉莉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达到16.8 mm,MIC值为0.625 mg/mL;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也有一定抑制效果,但作用相对较弱。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紫茉莉挥发油可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增加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电解质外泄,从而抑制微生物生长。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经挥发油处理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出现明显皱缩、破裂现象,细胞内容物外溢,证实了其对细胞结构的直接损伤作用。此外,该挥发油还显示出一定的生物膜抑制能力,能够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聚苯乙烯表面的黏附,提示其在防治慢性感染和医疗器械相关感染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性评估是天然药物开发的关键环节。研究团队通过细胞毒性实验(MTT法)检测了紫茉莉挥发油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肾细胞(HEK293)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有效抑菌浓度范围内(≤1.25 mg/mL),细胞存活率均保持在90%以上,说明其对人体正常细胞的毒性较低,具备较好的安全窗口。
中国疾控中心此次研究不仅验证了紫茉莉挥发油的广谱抑菌活性,也为中药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当前,全球对抗菌新药的需求持续增长,而合成抗菌剂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易引发耐药性。相比之下,植物源挥发油具有来源广泛、结构多样、作用机制复杂等特点,不易产生耐药性,因而被视为理想的替代或补充疗法。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开展动物模型感染实验,进一步评估紫茉莉挥发油在体内的抗菌效果及药代动力学特征。同时,也将探索其与其他抗菌成分的协同作用,优化制剂形式,如开发成喷雾剂、凝胶或敷料,用于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局部治疗场景。
综上所述,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研究为紫茉莉这一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化应用注入了科学内涵。它不仅揭示了其挥发油成分的抗菌潜力,也展示了中医药在应对现代公共卫生挑战中的独特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紫茉莉有望从田间地头走向实验室与临床,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一味“绿色抗生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