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慢性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高血压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现代医学治疗体系之外,中医药以其整体调节、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优势,在高血压防治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其中,中药材土牛膝(学名:Achyranthes aspera L.)因其显著的活血通络、清热利湿、降压安神等功效,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中国中医科学院依托其深厚的科研基础,建立了规范化的高血压动物模型,系统评价了土牛膝在降压方面的药理作用与机制,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土牛膝为苋科牛膝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传统中医认为其性味苦、酸、平,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经、利尿消肿、解毒止痛之效。在民间,土牛膝常被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及高血压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牛膝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三萜皂苷、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及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在调节血管张力、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齐墩果酸类皂苷,被认为具有明显的血管舒张和血压调节功能。
为了科学验证土牛膝的降压效果,中国中医科学院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标准化的高血压动物模型。该模型模拟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血压持续升高、靶器官损害明显等特点,是国际公认的抗高血压药物筛选平台。研究人员将SH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如卡托普利)和不同剂量土牛膝提取物干预组,连续给药4至8周,定期监测尾动脉收缩压,并采集血液与组织样本进行生化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给予中、高剂量土牛膝提取物的大鼠,其收缩压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且降压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部分高剂量组大鼠在用药第4周后平均收缩压下降达20 mmHg以上,效果接近一线西药水平。与此同时,土牛膝干预组大鼠的心脏重量指数、血管壁厚度等靶器官损害指标也明显改善,提示其不仅具有降压作用,还能减轻高血压引起的继发性器官损伤。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土牛膝的降压作用可能通过多重通路实现。首先,其有效成分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平滑肌松弛,从而扩张外周血管;其次,土牛膝能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降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减少水钠潴留;此外,研究还发现土牛膝具有抗氧化应激能力,能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减轻血管内皮氧化损伤。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的多个研究中心还开展了土牛膝的人体初步观察试验。在纳入的6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服用土牛膝制剂12周后,约70%的患者血压有所下降,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这为后续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当然,目前关于土牛膝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例如,其具体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尚不完全,多成分协同作用机制有待深入解析;不同产地、采收季节的药材质量差异较大,影响药效稳定性;此外,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数据仍需积累。未来,借助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和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等新技术,有望揭示土牛膝降压的核心靶点与信号通路,推动其从经验用药向精准化、标准化发展。
综上所述,土牛膝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高血压防治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中医科学院通过建立科学严谨的高血压模型,系统验证了其降压效果及潜在机制,不仅丰富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理论体系,也为开发新型天然降压药物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土牛膝将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