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
当前位置: 主页 > 业务版图 > 药材供需
后疫情时代中药材供需变化:哪些品种需求回归常态,哪些仍保持高热度?
2025-10-06

随着全球逐步走出新冠疫情的阴霾,社会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中药材市场也迎来了新的调整期。在疫情高峰期,部分中药材因被认为具有增强免疫力或辅助治疗作用而需求激增,价格一度飙升。如今,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药材供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品种的需求已回归常态,而另一些则因消费习惯的转变和健康理念的深化,仍保持较高的市场热度。

首先,曾经在疫情期间备受追捧的清热解毒类药材,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其市场需求已明显回落。这些药材在2020年至2022年间因被纳入多个中医药防治方案而成为“抗疫明星”,导致采购量剧增,价格大幅上涨。然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和公众对病毒认知的理性化,囤药行为减少,医疗机构和零售端的采购趋于平稳。目前,这些品种的库存充足,市场交易以实际用药需求为主,价格已回落至疫情前水平,整体供需趋于平衡。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补气养阴、调理体质类的中药材需求持续旺盛,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例如,黄芪、党参、西洋参、麦冬等品种,在后疫情时代依然受到消费者青睐。这主要源于人们在经历疫情后更加重视自身免疫力的长期提升和慢性病的预防管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亚健康调理、慢性疲劳综合征、术后康复等场景中,滋补类中药的应用频率显著提高。此外,中老年人群对养生保健的关注度上升,进一步推动了这类药材的稳定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原本小众但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药材正悄然升温。例如,灵芝、虫草、石斛等名贵药材,虽然价格较高,但在高端保健品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高收入群体中,将这些药材用于日常茶饮、炖汤或制成胶囊制剂已成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象征。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这类药材的线上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0%,显示出消费升级背景下中医药价值的重新挖掘。

与此同时,中药材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加速,部分品种因海外市场需求增长而维持高热度。例如,甘草因其抗炎、镇咳作用,在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被广泛用于天然药物和食品添加剂,出口订单持续增加。此外,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提升,世界卫生组织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也为中药材的全球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像丹参、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类药材,正逐步进入国际研究视野,成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注册的重点品种。

从供给端来看,中药材的种植和采收也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疫情初期,部分产区因物流受阻、人工短缺导致供应紧张,而如今多数主产区已恢复稳定生产。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道地药材基地的扶持力度,推动规范化种植和溯源体系建设,提升了药材质量的可控性。然而,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仍对部分药材产量构成挑战。例如,2023年北方部分地区干旱影响了黄芪、党参的产量,导致短期内价格小幅波动,反映出中药材市场对自然条件的高度敏感性。

此外,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国家陆续出台《“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等文件,强调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推动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医保目录中中药占比的提升,以及中医医院服务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拓宽了中药材的临床应用空间。

总体而言,后疫情时代的中药材市场呈现出“分化与重构”的特征。一方面,应急性、短期炒作型的需求退潮,使金银花、连翘等品种回归理性;另一方面,基于长期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和消费升级的刚性需求,支撑着黄芪、西洋参、灵芝等品类的持续热度。未来,随着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中药材市场将更加注重品质、疗效和可持续性。企业需把握这一趋势,聚焦道地药材开发、精深加工和品牌塑造,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赢得先机。

可以预见,中药材不再是特殊时期的“应急物资”,而是逐步融入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健康载体。其供需格局的变化,既反映了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心理调适,也折射出中医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重塑与长远发展潜力。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