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
当前位置: 主页 > 业务版图 > 药材供需
中药材供需与价格联动:从 “价高扩种” 到 “价跌弃种” 的循环如何破解?
2025-10-06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频繁出现“价高扩种、价跌弃种”的怪圈,严重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每当某种药材价格飙升,农户便蜂拥而上扩大种植规模;然而随着供应量迅速增加,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随之暴跌,导致大量药农亏损甚至放弃种植。这种周期性波动不仅影响药农收入稳定,也威胁到中药产业链的原料供应安全。破解这一困局,已成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造成“价高扩种、价跌弃种”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药材生产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和风险调控机制。与粮食作物不同,中药材多为经济作物,受市场价格影响极大。由于中药材种植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市场需求变化快,农户往往依赖过往经验或短期价格信号决策,缺乏对市场趋势的科学预判。当某类药材因疫情、政策调整或资本炒作价格猛涨时,农户盲目跟风扩种,最终导致产能过剩。例如,前些年三七、白及等品种的价格暴涨引发全国范围内的抢种热潮,几年后却因库存积压而价格腰斩,许多种植户血本无归。

此外,中药材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也是加剧波动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中药材仍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化管理,难以形成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加工企业与种植户之间多为松散的买卖关系,缺乏长期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一旦市场价格下行,企业可转向采购更便宜的货源,而药农则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同时,仓储物流体系不健全,产地初加工能力薄弱,进一步削弱了市场调节能力,使得供需失衡难以及时缓解。

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从构建现代化中药材产业体系入手,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协同发展。首先,应建立全国性的中药材供需信息监测与发布平台。通过整合气象数据、种植面积、库存水平、交易价格等多维度信息,定期发布权威市场预警,引导农户理性安排生产。地方政府可在主产区设立信息采集点,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价格走势,避免“盲种”和“跟风”。

其次,推广“订单农业”和“保底收购”模式,增强药农抗风险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长期购销合同,明确收购价格、质量标准和数量,实现“以销定产”。政府可提供财政补贴或保险支持,降低企业履约成本,提升契约稳定性。例如,部分省份已在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产区试点“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初步实现了稳产稳价。

第三,加强中药材仓储与流通体系建设,提升市场调控能力。建设区域性现代仓储物流中心,配备温控、防潮、溯源等设施,延长药材保存期限,增强市场吞吐调节功能。探索建立国家中药材储备制度,在价格过低时收储,在供应紧张时投放,平抑市场剧烈波动。同时,推动中药材期货市场建设,为产业主体提供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工具。

最后,强化科技支撑与品牌建设,提升中药材附加值。加大对良种选育、生态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单产和品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建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只有让中药材从“按斤卖”转向“按质论价”,才能减少低端同质化竞争,从根本上摆脱低价内卷。

总之,“价高扩种、价跌弃种”的循环并非无解难题,而是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唯有通过完善信息引导、创新经营机制、健全市场调控和提升产业素质,才能实现中药材生产的科学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化。这不仅是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更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速,中药材市场有望走出周期性震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