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干旱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面临着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蒸发量大等严峻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实现中药材的稳产高产,成为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方向。近年来,通过“抗旱保水型肥料 + 耐旱品种配套农药”的综合技术方案,有效提升了干旱区中药材的生长适应性与产量品质,为生态脆弱区中药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抗旱保水型肥料的应用原理与优势
抗旱保水型肥料是一类集保水、缓释、改良土壤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肥料,其核心成分通常包括高分子吸水树脂(如聚丙烯酰胺)、腐殖酸、有机质、微生物菌剂及缓释氮磷钾等。这类肥料能够在降雨或灌溉后迅速吸收并锁住水分,形成“微型水库”,在干旱时期缓慢释放供植物吸收利用。
在中药材种植中,施用抗旱保水型肥料可显著改善根际微环境。例如,在甘肃、宁夏等地的黄芪、甘草、板蓝根等药材种植区,试验表明:每亩施用15–20公斤抗旱保水肥,配合基肥使用,可使土壤持水能力提升30%以上,减少灌溉次数2–3次,同时药材根系发育更健壮,主根长度和干物质积累分别提高18%和22%。此外,肥料中的腐殖酸和有益微生物还能活化土壤养分,抑制土传病害,增强植株抗逆性。
二、耐旱中药材品种的筛选与推广
选择适宜的耐旱品种是干旱区中药材种植成功的关键。近年来,科研机构通过引种驯化、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培育出一批抗旱性强、药用成分含量稳定的优良品种。例如,“陇芪4号”黄芪、“宁甘3号”甘草、“陕蓝1号”板蓝根等,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和稳产性。
这些耐旱品种通常具备以下特征:根系发达,能深入土壤吸收深层水分;叶片角质层厚,气孔调节能力强,蒸腾作用弱;光合效率高,能在高温低湿环境下维持正常代谢。以“陇芪4号”为例,在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其成苗率可达85%以上,且黄芪甲苷含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优于传统品种。
三、配套农药的科学选择与使用策略
在干旱环境中,中药材虽因气候干燥而病虫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大。因此,必须建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植保体系,合理选用配套农药。
首先,优先推荐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例如,针对黄芪常见的白粉病和根腐病,可在苗期喷施枯草芽孢杆菌或哈茨木霉菌制剂进行预防;若病情初现,可交替使用嘧菌酯或苯醚甲环唑,避免产生抗药性。对于甘草蚜虫和红蜘蛛等虫害,推荐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杀虫剂,既环保又不影响药材品质。
其次,结合耐旱品种的生理特性优化施药方式。由于干旱区风大、蒸发快,应避免高温时段喷药,建议在清晨或傍晚采用低容量喷雾或无人机飞防,提高药液附着率。同时,可在药液中添加适量有机硅助剂,增强渗透性,减少用药量。
四、综合管理技术模式的构建
将抗旱保水型肥料与耐旱品种、配套农药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的种植管理模式,是提升干旱区中药材效益的核心。具体可遵循“三适一优”原则:适地选种、适时施肥、适法施药、优化管理。
在种植前,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匹配的耐旱品种;播种时一次性施足抗旱保水型基肥,后期视生长情况追施叶面肥;生长期间定期巡查,发现病虫害早期迹象立即干预,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收获前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药材农残达标。
此外,配套推广覆膜保墒、垄沟集雨、间作套种等节水农艺措施,进一步提升水分利用效率。例如,在黄芪种植中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配合保水肥施用,水分利用率可提高40%以上。
五、未来展望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耕地资源趋紧,干旱地区中药材种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抗旱保水型肥料与耐旱品种、绿色农药的协同应用,不仅有助于破解“靠天吃饭”的困局,也为中药材道地性保护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未来,应加强跨学科协作,推动智能水肥一体化、遥感监测预警等新技术融入干旱区中药材生产体系,真正实现“减水不减产、提质又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