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
当前位置: 主页 > 业务版图 > 药材供需
中药材供需预警:未来 1-2 年,这些品种或因种植减少出现供应缺口
2025-10-06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供需关系持续波动,受气候、种植成本、政策调控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中药材品种已出现明显的供需失衡趋势。据行业调研和农业部门数据预测,未来1—2年,多个常用中药材或将因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而面临供应缺口,相关企业和消费者需提前关注并做好应对准备。

首先,白术作为健脾益气的常用药材,近年来价格持续走低,导致主产区如浙江、安徽等地农户种植积极性大幅下降。2023年全国白术种植面积同比缩减近30%,加之部分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天气,根腐病频发,进一步影响了产量。业内专家预计,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白术市场将出现明显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可能迎来新一轮上涨周期。

其次,丹参作为活血化瘀类药材的代表,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生产。然而,由于前两年价格高位刺激扩种,2022—2023年丹参市场一度供过于求,价格回落至每公斤12元左右,远低于种植成本线。大量药农因此弃种或改种其他作物。据山东、河南等主产区反馈,2023年秋季丹参采挖量同比下降约25%,而库存消耗速度加快,预计2024年底库存将降至警戒水平。若无大规模补种,2025年可能出现阶段性断货风险。

黄芩同样面临类似困境。该品种主产于河北、山西等地,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较高。近年来,受耕地“非粮化”整治政策影响,部分中药材种植区被要求恢复粮食种植,黄芩种植面积受到挤压。同时,其生长周期较长(2—3年),短期内难以通过扩种弥补缺口。2023年黄芩产量较2021年下降约20%,而中药饮片和提取物需求稳步上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起,市场供应将趋于紧张,价格有望突破每公斤30元大关。

此外,党参作为补气类大宗药材,近年来受甘肃、山西等主产区干旱气候影响,连续两年减产。2023年甘肃定西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少30%以上,导致党参出苗率低、根系发育不良,亩产下降显著。与此同时,党参在养生保健领域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即食类产品带动原料需求上升。当前库存多依赖2021年丰产年份储备,但已接近尾声。若2024年气候未明显改善,党参供应缺口或将扩大,价格或重回每公斤50元以上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半夏这一毒性药材也正面临供应危机。由于其种植技术门槛高、生长期易受病虫害侵袭,且近年土地流转成本上升,湖北、贵州等地种植户纷纷退出。2023年全国半夏总产量不足8000吨,而年需求量稳定在1.2万吨左右,缺口持续扩大。加之国家对毒性中药材监管趋严,规范化种植推进缓慢,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产能补充。预计未来两年内,半夏价格将继续攀升,部分中成药品种可能面临原料短缺压力。

除上述品种外,柴胡、板蓝根、牛膝等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种植下滑迹象。以柴胡为例,其主产区陕西、内蒙古因生态退耕和轮作制度调整,种植面积逐年萎缩;板蓝根则因连作障碍严重,土地休耕比例增加;牛膝在河南禹州传统产区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机械化程度低制约规模化发展。

造成这些中药材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是中药材产业链的脆弱性与市场调节机制滞后。一方面,中药材种植多为小农户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弱,价格波动极易影响种植决策;另一方面,中药材从播种到采收周期长,市场信息传导不畅,缺乏有效的预警与调控机制,导致“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恶性循环反复上演。

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供应缺口,建议相关企业提前布局,通过订单农业、产地直采等方式稳定原料来源;行业协会应加强产销对接,建立动态监测体系;政府层面可考虑将重点中药材纳入战略储备范畴,并支持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韧性。

总之,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供应链安全不容忽视。面对即将到来的供需拐点,唯有加强前瞻性研判,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能保障人民群众用药需求,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