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以及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不断加码,中药材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然而,在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供应链的稳定性、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与市场波动等因素交织影响,使得部分中药材品种出现了明显的供需失衡现象。深入分析当前中药材的供需格局,有助于把握市场动向,指导种植、流通和投资决策。
从供应端来看,2024年中药材整体产量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一方面,受2023年价格高涨刺激,部分热门品种如黄芪、党参、当归等扩种明显,导致今年初新货集中上市,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以甘肃、山西为主的黄芪主产区种植面积同比增长超15%,短期内形成库存压力。类似情况也出现在白术、丹参等大宗药材上,由于前两年利润可观,农户跟风种植,预计2024年秋季采挖后将面临销售困难,价格或进一步承压。
另一方面,部分生长周期长、对生态环境要求高的药材则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野生资源类药材如石斛(尤其是铁皮石斛)、重楼、川贝母等因过度采挖和生态限制,产量持续萎缩。尽管已有规范化种植尝试,但品质难以完全替代野生品,市场需求旺盛而供应有限,价格居高不下。例如,云南产优质滇重楼统货价格较2023年初上涨近40%,且货源紧张,药企采购难度加大。
此外,动物源性药材也面临严峻供给挑战。麝香、牛黄、羚羊角等传统名贵药材受限于养殖周期长、审批严格及伦理争议,人工养殖规模有限。特别是天然牛黄,受牛群疫病频发影响,2024年产量同比下滑约12%,而中成药企业对高品质原料的需求不减,导致市场缺口扩大,催生代用品竞争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成为影响中药材供应的重要变量。2024年上半年,南方多省遭遇持续强降雨,贵州、广西等地的茯苓、天麻、山药主产区出现大面积烂根、减产现象。据行业统计,茯苓产量预计减少20%以上,短期内推动价格快速上行。与此同时,北方部分地区春季干旱影响了甘草、枸杞的出苗率,虽尚未完全反映在市场供应上,但已引发业内对未来几个月行情的担忧。
从需求侧看,三大趋势支撑中药材消费增长:一是国家医保目录持续纳入中成药,带动上游原料采购;二是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滋补类药材如人参、西洋参、阿胶等家庭自用需求上升;三是中药出海进程加快,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市场对中药材的进口量稳步增长。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药材的认可度提高,推动出口订单增加。
在此背景下,供需错配现象愈发突出。人参作为高端滋补代表,2024年需求旺盛,尤其是高品质林下参和野山参,市场供不应求,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反观板蓝根、金银花等抗疫相关药材,因2022—2023年囤货行为导致库存积压,目前多数经销商仍以去库存为主,市场价格低位运行,短期内难有起色。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调控正逐步引导市场理性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发布《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4—2026年)》,强调优化区域布局,遏制盲目扩种。同时,中药材追溯体系加速推进,倒逼产业链透明化,有利于减少投机炒作,稳定价格波动。
综合来看,2024年中药材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石斛、重楼、牛黄、茯苓、人参等品种因资源稀缺或减产因素面临供应紧张,价格有望维持高位;而黄芪、党参、白术、板蓝根等则因产能过剩、库存高企,面临较大的市场消化压力。建议种植户根据区域适种性和市场预测合理安排生产,避免盲目跟风;药企应加强产地直采与战略储备,应对关键原料短缺风险;投资者则需关注供需基本面,规避高库存品种,聚焦稀缺性与成长性兼具的品类。
未来,随着中药材种植现代化水平提升和全产业链协同机制完善,市场有望逐步走向供需平衡。但在转型过程中,结构性矛盾仍将长期存在,精准把握品种周期,方能在复杂多变的中药材市场中占据主动。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