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日益提升,天然植物资源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受到重视。中药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理活性与保健功能不断被现代科研手段验证和拓展。其中,乌榄脂作为一种源于南方常见植物——乌榄(Canarium pimela)的树脂类物质,因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潜在的生物活性,近年来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抗氧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的自由基清除实验为乌榄脂的抗氧化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乌榄脂主要来源于乌榄树干受伤后分泌的树脂,民间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皮肤溃烂及风湿痹痛等症。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解毒敛疮的功效。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长期缺乏系统性的现代科学研究支持。直到近年,随着分析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从自由基代谢角度切入,探索乌榄脂在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疾病方面的潜力。
自由基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含氧分子,如超氧阴离子(O₂⁻)、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₂O₂)等。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内源性抗氧化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维持氧化-抗氧化平衡。但当自由基生成过多或清除能力下降时,便会引发氧化应激,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变性和DNA损伤,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乃至癌症等多种慢性病。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牵头开展了针对多种中药材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估项目,乌榄脂被列为首批重点测试对象之一。实验采用国际通用的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测定以及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模型,对乌榄脂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抗氧化活性检测。
结果显示,乌榄脂在DPPH实验中表现出显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半数清除浓度(IC₅₀)约为38.6 μg/mL,优于同等浓度下的维生素C对照组。在ABTS⁺体系中,其清除率可达92%以上,显示出较强的电子供体能力。FRAP测定表明,乌榄脂具有良好的还原能力,能够有效将Fe³⁺还原为Fe²⁺,提示其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和黄酮类抗氧化成分。ORAC结果进一步证实,每克乌榄脂提取物的抗氧化当量相当于约1200 μmol TE(Trolox equivalents),属于高抗氧化活性物质范畴。
更为重要的是,在后续的小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抑制实验中,添加乌榄脂提取物可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SOD和GSH-Px酶活性,说明其不仅具备体外抗氧化能力,还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保护作用。研究人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发现,乌榄脂中含有多种已知抗氧化成分,包括橄榄酸、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及其衍生物,这些三萜类化合物可通过稳定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激活Nrf2信号通路等方式协同增强抗氧化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由中国疾控中心主导的研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国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科技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对经典名方和地方习用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乌榄脂的成功案例不仅为岭南地区特色药材的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中药国际化注册积累了关键证据。
当然,研究团队也指出当前成果仍存在局限性。目前的数据主要来自体外和动物实验,尚需开展大规模人群干预试验以验证其对人体的实际健康效益。此外,乌榄脂的提取工艺、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问题仍有待优化。未来研究方向或将聚焦于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构效关系解析以及与其他天然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机制探讨。
综上所述,乌榄脂凭借其优异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多靶点抗氧化特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中国疾控中心严谨的实验验证下,这一古老中药材正逐步走出经验医学的范畴,迈向精准化、标准化的现代药物研发路径。随着更多科学证据的积累,乌榄脂有望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乃至临床辅助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公众健康提供源自自然的解决方案。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