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五倍子,作为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味重要药材,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药效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性味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汗、止血等多重功效。其中,“敛肺”之功尤为突出,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久咳、虚喘等肺气不固之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亦有明确记载。
五倍子来源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由五倍子蚜寄生所致。这种天然形成的虫瘿富含鞣质(单宁酸),含量可达50%~70%,是其发挥收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鞣质能够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刺激,抑制腺体分泌,从而有效缓解咳嗽症状,尤其适用于慢性咳嗽、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症候。正是基于这一科学基础,五倍子在中医临床上成为治疗“久咳”的代表性药物之一。
《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五倍子的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均有严格规定,并明确指出其功能主治为:“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固精止遗。用于肺虚久咳,肺热咳嗽,久泻久痢,自汗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崩漏,外伤出血,遗精滑精。”其中,“肺虚久咳”被列于首位,充分体现了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核心地位。所谓“久咳”,在中医理论中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常因肺气亏虚、肺阴不足或久病伤津,导致肺失宣肃,气逆而咳。此时若单纯用宣肺止咳之品,往往难以奏效,反而可能耗伤正气;而五倍子以其酸涩收敛之性,可收摄肺气,使气机下行,咳逆自平,正合“虚则补之,散则收之”之治则。
在具体应用方面,五倍子既可单味研末吞服,也可配伍其他中药协同增效。例如,与五味子、罂粟壳同用,组成经典的“三子养阴汤”加减方,用于治疗肺肾两虚所致的久咳不止;或与黄芩、百部、白及等清肺化痰、润肺止咳药同用,用于肺热伤阴、咳久痰中带血者,既能清热,又能收敛止血,标本兼顾。此外,在儿科临床中,对于小儿体虚反复咳嗽、夜间咳甚者,适量使用五倍子研末敷脐(神阙穴),亦有良好疗效,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值得注意的是,五倍子虽效宏力专,但其性寒且收敛性强,故在使用时需辨证施治,不可滥用。凡外感初起、咳嗽痰多黏稠难咯者,或实热壅肺、咳喘气急者,均应忌用或慎用,以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反致病情迁延。同时,因其富含鞣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影响蛋白质及维生素的吸收,甚至引起便秘或肝功能异常,故宜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五倍子的药理作用不断被揭示。除传统的收敛止咳外,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特别是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后遗留的慢性咳嗽中,五倍子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修复气道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传统经验提供了科学佐证,也为五倍子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拓展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综上所述,五倍子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的中药材,凭借其显著的“敛肺”功效,在治疗“久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国家药典对其适应证的明确界定,既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也是对临床实践的规范指导。在今后的中医药发展中,我们应在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五倍子的药用价值,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其质量控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深入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同时,也应加强对公众的中医药知识普及,引导合理用药,真正实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目标。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