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血竭止血,国家药典外伤出血适应证
2025-11-02

中药材血竭作为一种传统止血药物,自古以来在中医外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来源于龙血树属植物的树脂,尤以国产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和进口的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为主要来源。血竭性平、味甘咸,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疮疡不愈等病症。尽管其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但关于其是否被正式纳入国家药典并明确标注“外伤出血”适应证的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血竭已被收录为法定中药材,其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均有明确规定。药典中指出,血竭呈类圆形或四方形块状,表面暗红至黑红色,质硬而脆,断面有光泽,研粉呈深红色。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烷类化合物,如去甲基龙血素B、龙血素B等,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及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然而,在药典对血竭的功能主治描述中,虽明确提及“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但“外伤出血”四字并未作为独立适应证单独列出,而是与其他症状并列出现。这表明,国家药典虽认可其止血功效,但在表述上更倾向于综合疗效的整体概括,而非单一症状的精准标注。

从临床实践角度看,血竭在外伤止血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在传统中医外科中,血竭常与乳香、没药、儿茶等配伍,制成九一丹、生肌散等外用方剂,直接撒布于创面,可迅速收敛血管、减少渗出、促进结痂。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血竭提取物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增强血小板聚集能力,并通过激活凝血因子Ⅻ途径促进内源性凝血机制。此外,其抗菌作用可预防创面感染,为伤口愈合创造良好环境。多项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显示,使用含血竭的外敷制剂治疗皮肤擦伤、切割伤及术后创面,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血竭止血疗效确切,但在国家药品标准体系中,“外伤出血”作为适应证的规范表述多见于中成药说明书,而非中药材条目本身。例如,含有血竭成分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胶囊”“七厘散”等,在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说明书中明确标注可用于“外伤出血”。这种差异反映出中药材与中成药在功能主治表述上的不同逻辑:前者侧重药材本身的药性与传统功效,后者则基于复方整体作用和临床验证结果进行具体适应证界定。因此,不能因药典未将“外伤出血”单独列出,就否定血竭在此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此外,血竭的止血机制不仅限于物理覆盖或促进凝血,更与其调节局部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血竭中的龙血素类成分可通过下调TNF-α、IL-6等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组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加速止血后组织修复过程。这一特性使其在处理复杂创面时更具优势,尤其适用于伴有瘀血肿胀的外伤病例。中医理论强调“离经之血便是瘀”,故止血同时必须兼顾活血,避免留瘀致痛。血竭既能止血又不致留瘀,正体现了中医“止血不留瘀”的治疗原则,这也是其区别于单纯收敛止血药的重要特点。

当然,在推广血竭用于外伤止血的同时,也需关注其质量控制与合理使用问题。由于血竭来源多样,天然树脂易受产地、采收季节及加工工艺影响,导致有效成分含量波动较大。药典虽已建立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但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药材真伪鉴别仍存在一定难度。此外,部分患者对血竭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外用时应警惕局部红肿、瘙痒等现象。因此,临床应用中应优先选用符合药典标准的正规产品,并遵循辨证施治原则,避免盲目滥用。

综上所述,中药材血竭虽在《中国药典》中未将“外伤出血”作为独立适应证单独列出,但其止血功效已有充分的传统依据和现代科学支持。药典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实质上已涵盖外伤止血的应用范畴,结合中成药的实际审批情况,足以证明其在该领域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未来,随着中医药标准化进程的推进,建议进一步完善中药材功能主治的表述方式,增强其与临床需求的对接,使血竭这一古老良药在现代创伤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