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药的交汇点上,中药材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关于中药材紫檀香(学名:Pterocarpus santalinus)抗氧化能力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的一项自由基清除实验中,紫檀香展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为这一古老药材的现代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紫檀香,又称红木、檀香木,虽与常见的白檀香(Santalum album)不同,但同样在中医典籍中被记载具有理气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其心材呈深红色,质地坚硬,香气浓郁,在古代多用于制作高档家具或香料,但在中药领域,其药用价值长期未被充分挖掘。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开始系统研究其化学成分,发现其中富含黄酮类、酚酸类及三萜类化合物,这些物质普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潜力。
抗氧化作用是机体对抗自由基损伤的重要机制。自由基,尤其是活性氧(ROS),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但当其积累过多时,会攻击细胞膜、蛋白质和DNA,导致氧化应激,进而引发炎症、衰老以及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的科研团队近年来聚焦于传统中药材的抗氧化性能评估。在一项针对30余种常用中药材的筛选实验中,紫檀香提取物表现突出。研究人员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紫檀香心材中的活性成分,并通过DPPH(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清除实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等多种体外模型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显示,紫檀香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在浓度为100 μg/mL时达到85%以上,其半数抑制浓度(IC₅₀)约为28.6 μg/mL,优于部分已知的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IC₅₀约35 μg/mL)。在ABTS⁺实验中,其TEAC值(Trolox等效抗氧化能力)达到3.2 mmol TE/g,表明其电子转移能力较强。此外,在模拟生物体内环境的超氧阴离子生成体系中,紫檀香提取物也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清除效果,进一步验证了其广泛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为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团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十余种活性物质,其中以桑色素(Morin)、槲皮素衍生物及紫檀茋(Santalene derivatives)含量较高。文献表明,这些化合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氧化作用:一方面直接中和自由基,另一方面激活细胞内的抗氧化酶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从而增强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该实验还进行了初步的细胞安全性评估。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正常成纤维细胞(L-929)中,紫檀香提取物在有效抗氧化浓度范围内未表现出明显细胞毒性,说明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后续开发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提供了安全性支持。
尽管目前的研究仍处于体外实验阶段,尚未进入临床验证,但这一成果已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专家指出,紫檀香作为一种资源相对有限的珍稀树种,其可持续利用需建立在人工培育和规范化种植的基础上。同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其体内抗氧化效果、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此外,这项研究也再次凸显了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性。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揭示中药作用的本质,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宝贵线索。紫檀香的抗氧化特性若能在动物模型乃至人体试验中得到证实,有望应用于抗衰老产品、辅助治疗慢性炎症或作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总之,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自由基实验为紫檀香的药理价值提供了有力证据,标志着传统中药材在现代健康科学体系中的重新定位。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一沉寂千年的“红色瑰宝”将在抗击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战场上焕发新的生机。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