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季节,天气转凉,寒气渐重,人体阳气内敛,新陈代谢减缓,正是进补养生的好时机。中医讲究“因时制宜”,认为秋冬是收敛、藏精的时节,适宜通过饮食调理来增强体质、抵御寒冷。其中,“药食同源”的理念尤为突出——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融入日常饮食,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达到调理身体、补益气血的效果。尤其是以中药材搭配肉类炖煮而成的温补汤品,不仅暖身驱寒,还能有效改善气血不足、手脚冰凉、面色萎黄等亚健康状态。
在众多滋补方式中,炖汤因其温和持久的滋养作用而备受推崇。炖煮过程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入汤中,易于人体吸收,尤其适合脾胃虚弱、消化功能较差的人群。以下介绍几款经典且实用的药食同源炖品配方,适合家庭日常制作。
当归生姜羊肉汤 是中医经典方剂《金匮要略》中的名方,被誉为“冬季第一补汤”。主要材料为羊肉500克、当归15克、生姜30克。羊肉性温,能温中暖肾、补气养血;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生姜散寒温中,三者合用,可显著改善畏寒肢冷、月经不调、产后虚弱等症状。做法简单:将羊肉焯水去腥,与当归、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5至2小时,调味即可。此汤香气浓郁,喝后全身暖意融融,特别适合女性及体虚怕冷者食用。
黄芪党参炖鸡汤 则侧重于补气健脾,提升免疫力。取老母鸡半只、黄芪30克、党参20克、枸杞15克、红枣6枚。黄芪为“补气之长”,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枸杞与红枣则有养肝明目、补血安神之效。将鸡肉焯水后与药材同炖,小火慢煨2小时以上,汤色金黄,味道醇厚。此汤适合工作劳累、容易疲劳、动辄出汗或感冒频发者长期饮用,有助于恢复元气,增强体质。
对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的人群,推荐 四物炖排骨汤。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是中医补血调经的基础方,将其与猪排骨搭配,既增加了蛋白质摄入,又提升了滋补效果。准备排骨500克,四物各10克,可加入红枣5枚、生姜数片。排骨焯水后与其他材料共炖1.5至2小时,汤味甘润而不腻。此汤尤宜女性经后调养,或术后体虚者服用,但需注意,湿热体质或感冒发热期间应暂停饮用。
此外,莲子百合银耳羹 是一款适合大众的平补甜品,尤其适合阴虚燥咳、睡眠不佳者。银耳富含植物胶质,润肺养颜;莲子健脾宁心;百合清心安神、润肺止咳。将泡发的银耳撕小块,与莲子、百合、枸杞一同加水慢炖1小时,最后加入冰糖调味。此羹口感滑润,清甜可口,既可作夜宵,也可作为下午茶点,长期食用有助于改善皮肤干燥、心烦失眠等问题。
在使用中药材炖补时,也需注意几点原则:一是辨清体质,避免盲目进补。如阴虚火旺者不宜多食温燥之品,湿热体质者慎用滋腻药材;二是药材用量宜适中,过犹不及;三是炖煮时间要充足,以确保药效释放;四是新鲜食材优先,避免使用变质或受潮药材。
总之,秋冬滋补不必追求昂贵珍稀之物,善用药食同源的理念,从厨房出发,用一碗热汤温暖身心,才是最贴近生活的养生之道。通过合理搭配中药材与食材,不仅能提升饮食的营养价值,更能达到预防疾病、调和阴阳的目的。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不妨为自己和家人精心炖上一锅滋补好汤,让温暖从胃开始,蔓延至全身,滋养出健康的底色。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