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引发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寻找天然、安全且高效的抗菌物质成为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了一项关于中药材凤梨草莓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这一特殊植物资源在抗感染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也为传统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凤梨草莓,学名Fragaria × ananassa var. pineapple, 是一种兼具凤梨香气与草莓形态的杂交品种,在民间常被用于食疗与清热解毒。尽管其食用价值广为人知,但其药用潜力长期未被系统研究。此次由中国疾控中心牵头,联合多家中医药研究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首次对凤梨草莓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体外抗菌实验,旨在评估其对多种常见致病菌的抑制能力。
实验选取了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以及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在内的六种临床常见致病菌株,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凤梨草莓提取物的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凤莓草莓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MIC值低至0.625 mg/mL,效果接近部分临床一线抗生素。此外,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也显示出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了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发现其中富含黄酮类、酚酸类及萜类化合物,尤其是山奈酚、槲皮素和鞣花酸等已知具有抗氧化和抗菌特性的活性成分。这些物质可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干扰蛋白质合成或抑制生物膜形成等多种机制发挥协同抗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细胞毒性,表明其在合理剂量下对人体正常细胞的安全性较高。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负责人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天然抗菌资源,更在于为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了替代策略。当前,全球每年因耐药菌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超过百万人,而新抗生素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从传统药材中挖掘有效成分,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凤梨草莓作为广泛栽培的经济作物,来源丰富、易于提取,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当然,研究团队也强调,目前的结果仍处于体外实验阶段,尚未进入动物模型或人体临床试验。未来的工作将聚焦于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作用机制的深入解析以及制剂开发等方面。同时,研究人员呼吁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系统评价,避免“重理论、轻实证”的倾向,推动中医药真正融入现代医学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凤梨草莓虽名为“草莓”,但在中医典籍中并无独立记载,此次研究实际上是基于民间经验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探索性尝试。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医药知识宝库中仍蕴藏着大量未被充分认知的潜在疗法。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加以验证,不仅可以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也有助于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健康治理体系。
总体而言,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研究为中药材的现代化应用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凤梨草莓所展现出的抗菌潜力,不仅是对自然药物价值的一次重新审视,也为未来抗感染治疗提供了绿色、可再生的选择方向。随着研究的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种兼具美味与药效的植物,将在公共卫生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