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材因其独特的药理活性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草莓根作为一种民间常用止血药材,在部分地区被用于治疗外伤出血、鼻衄及月经过多等症状。尽管其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药效学验证和机制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近年来围绕“草莓根止血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特别是在建立标准化出血模型的基础上,系统评估了草莓根提取物的止血效果及其潜在作用机制,为该药材的现代化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草莓根性平味甘涩,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民间多将其晒干研末外敷或煎汤内服,用于轻度创伤出血或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症。然而,由于缺乏严谨的实验数据支持,其止血疗效长期停留在经验层面。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牵头组建了专项研究团队,依托国家中医药科研平台,构建了多种动物出血模型,旨在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揭示草莓根的止血机制。
研究团队首先对草莓根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鉴定出其中富含鞣质、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三萜类及少量生物碱。这些成分已被广泛证实具有抗氧化、抗炎及促进血管收缩的作用,可能与其止血功能密切相关。特别是高含量的鞣质,能够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封闭微小血管破损处,从而实现物理性止血。
在药效学验证方面,研究人员建立了三种经典出血模型:小鼠尾静脉剪断模型、大鼠肝破裂出血模型以及家兔颈动脉损伤模型。这些模型分别模拟了毛细血管渗血、实质性器官出血和动脉性出血的不同病理状态,确保实验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实验中,将草莓根水提物和醇提物以不同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出血时间、出血量及凝血指标的变化。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接受草莓根提取物处理的动物出血时间平均缩短35%以上,出血量减少约40%-50%。尤其在小鼠尾静脉模型中,高剂量组的止血时间由对照组的186秒缩短至112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血液学检测发现,草莓根提取物可显著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提示其可能通过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发挥促凝作用。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草莓根中的黄酮类成分能够增强血小板聚集能力,并上调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此外,体外实验证实,提取物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释放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从而在局部形成有利于止血的微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该药材未表现出明显的血液高凝倾向或血栓风险,安全性良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不仅验证了草莓根的传统止血功效,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从药材鉴定、成分分析到动物模型评价的完整研究链条,为其他民间草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范式。目前,研究团队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并启动了草莓根提取物制剂的临床前研究,目标是开发一种新型天然止血药物,适用于外科手术辅助止血或慢性出血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当然,研究也存在局限性。例如,草莓根的产地、采收季节对其有效成分含量影响较大,尚需建立质量控制标准;此外,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及与其他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仍需深入探讨。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并借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解析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网络。
总体而言,中国中医科学院基于出血模型对草莓根止血作用的系统研究,标志着传统中药研究正逐步走向精准化与科学化。这一成果不仅为草莓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证据,也为中医药“验方”向“证据”的转化树立了典范。随着更多类似研究的推进,中医药将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更加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