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乌墨根止泻,中国中医科学院腹泻模型
2025-11-02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材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展现出独特的药理价值。其中,乌墨根作为一种在民间广泛用于治疗腹泻的传统药材,逐渐引起科研机构的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依托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围绕乌墨根开展了系统的药效学研究,特别是在构建科学严谨的腹泻动物模型基础上,对其止泻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乌墨根,又名“黑根”或“山地瓜”,为菊科植物乌墨(Ilex chinensis)的干燥根部,在我国南方多个省份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长期入药的历史。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乌墨根性寒、味苦涩,归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泻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型腹泻、痢疾及小儿消化不良等症。尽管民间应用广泛,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药理学和临床证据支持,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与规范化使用。

为科学验证乌墨根的止泻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联合实验动物中心,建立了多种符合国际标准的腹泻动物模型,包括番泻叶诱导型腹泻模型、蓖麻油致泻模型以及肠道感染性腹泻模型等。这些模型能够模拟人类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病理过程,从而更真实地评估药物疗效。研究人员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如蒙脱石散)和不同剂量的乌墨根提取物组,通过观察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肠道传输时间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给予乌墨根提取物的实验组动物在腹泻发生率、稀便持续时间和肠道蠕动速度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模型对照组。尤其在高剂量组中,止泻效果接近甚至优于部分临床常用止泻药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乌墨根能有效减轻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提示其不仅具有收敛作用,还可能通过调节肠道炎症反应发挥治疗效应。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乌墨根的止泻作用与其所含的多种活性成分密切相关。化学分析表明,该药材富含鞣质、黄酮类化合物及三萜皂苷等物质。其中,鞣质具有较强的蛋白质沉淀能力,可在肠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刺激和水分渗出;黄酮类成分则表现出抗氧化和抗炎特性,有助于缓解肠道炎症状态;而某些皂苷成分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平滑肌收缩节律和水电解质吸收来调节肠道功能。

此外,研究团队还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了乌墨根对肠道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药材可下调促炎因子如TNF-α、IL-6的表达水平,同时上调紧密连接蛋白(如ZO-1、occludin)的表达,有助于恢复肠道屏障完整性。这为解释其“既治标又治本”的中医治疗理念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既尊重传统用药经验,又严格遵循现代药理学研究规范。通过对乌墨根的系统研究,不仅验证了其临床疗效,也为其他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

当然,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乌墨根的具体有效成分尚未完全分离纯化,多成分协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此外,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潜在毒副作用以及人体临床试验数据仍需补充。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开展Ⅰ期临床试验,评估乌墨根制剂在健康志愿者中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并逐步推进至针对功能性腹泻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

总体而言,乌墨根作为一味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材,在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下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中医科学院基于腹泻模型的系列研究,不仅为乌墨根的止泻功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也推动了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型进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乌墨根有望成为治疗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相关疾病的新型中药制剂,服务于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同时也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增添一份有力证据。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