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中医药的科学验证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关于中药材朝鲜蓟(学名:Cynara scolymus)在调节胆汁分泌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的一项系统性实验中,进一步揭示了其利胆作用的科学机制,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朝鲜蓟原产于地中海地区,虽非中国传统道地药材,但因其富含多酚类化合物,特别是绿原酸、木犀草素和洋蓟素等活性成分,被广泛用于保肝利胆的辅助治疗。随着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一些具有明确药理基础的外来药材也逐步被纳入中医临床应用体系。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内中医药研究的权威机构,近年来对朝鲜蓟的药效展开了深入探索,重点聚焦其对胆汁分泌的调节作用。
该实验采用大鼠动物模型,通过结扎胆总管并插管收集胆汁的方法,定量分析给药前后胆汁流量、胆汁酸浓度及肝脏酶活性的变化。实验组大鼠给予不同剂量的朝鲜蓟提取物灌胃,对照组则使用生理盐水或已知利胆药物熊去氧胆酸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服用朝鲜蓟提取物的大鼠胆汁分泌量显著增加,平均提升幅度达35%以上,且胆汁中胆酸含量明显升高,表明其具有促进肝细胞合成与排泄胆汁的能力。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朝鲜蓟提取物能够激活肝脏中的法尼醇X受体(FXR)和 pregnane X 受体(PXR),这两个核受体在调控胆汁酸代谢和转运蛋白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特别是FXR的激活可上调胆盐输出泵(BSE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的表达,从而增强胆汁酸从肝细胞向胆小管的主动转运,减少胆汁淤积风险。此外,实验还发现朝鲜蓟具有抗氧化特性,能显著降低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示其在保护肝细胞膜、防止胆汁淤积引发的氧化损伤方面亦有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毒性反应,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长正常,肝肾功能指标稳定,说明在合理剂量范围内,朝鲜蓟提取物安全性良好。这一结果为其在临床上用于慢性胆囊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从中医理论角度看,胆属六腑之一,主疏泄,依赖肝气调达以维持正常功能。胆汁分泌不畅常表现为胁痛、口苦、纳呆等症状,归属于“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传统中医认为,湿热蕴结、肝郁气滞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的主要病机。而朝鲜蓟味甘微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之功,其药性与功效契合中医辨证思路。现代药理研究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微观解释,实现了“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
目前,已有部分中成药和保健食品将朝鲜蓟作为核心成分,用于改善消化功能和肝脏健康。例如,在一些针对脂肪肝患者的复方制剂中,朝鲜蓟常与丹参、柴胡、茵陈等传统中药配伍使用,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朝鲜蓟在国内的规范化应用,也为其他外来药材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范式。
当然,也应理性看待实验成果。动物实验的结果尚需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人体临床试验加以验证。个体差异、用药周期、剂型选择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实际疗效。此外,如何标准化提取工艺、控制重金属残留、确保药材质量稳定性,仍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中医科学院关于朝鲜蓟利胆作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中医药研究正朝着更加科学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它不仅验证了一味外来药材的传统功效,更展示了现代科技手段在解析中药作用机制中的强大能力。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医药将在全球健康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防治肝胆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