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材在抗氧化领域的潜力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光叶子花(学名:Bougainvillea glabra),又称簕杜鹃、三角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的观赏植物,传统上多用于园林绿化。然而,其药用价值在民间早有记载,常被用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用途。近年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的一项关于光叶子花提取物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实验,首次系统揭示了该植物在抗氧化方面的科学依据,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该实验由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主导,旨在评估多种常见中草药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筛选具有潜在保健和治疗价值的天然成分。研究人员从全国多个省份采集了野生及人工栽培的光叶子花样本,经过干燥、粉碎后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有效成分,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初步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光叶子花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物质以及少量生物碱,这些成分已被证实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实验的核心部分是体外自由基清除能力测试,主要采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实验、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超氧阴离子(O₂⁻)和羟自由基(·OH)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在浓度为50 μg/mL时,光叶子花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87.3%,显著优于同浓度下的维生素C对照组(76.5%)。在ABTS体系中,其TEAC值(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达到3.2 mmol Trolox/g,表明其具备较强的电子供体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模拟生物体内氧化应激环境的实验中,光叶子花提取物表现出良好的细胞保护作用。研究人员采用人肝癌细胞系(HepG2)建立过氧化氢(H₂O₂)诱导的氧化损伤模型,预处理细胞后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表明,经光叶子花提取物处理的细胞,LDH释放减少约42%,MDA水平下降38%,同时SOD和GSH-Px活性分别提升29%和33%,说明其不仅能直接清除自由基,还能增强细胞自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光叶子花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其富含的槲皮素、山奈酚及其糖苷类衍生物密切相关。这些黄酮类物质可通过多个途径发挥作用:一是直接捕获自由基,中断链式氧化反应;二是螯合过渡金属离子(如Fe²⁺、Cu²⁺),抑制Fenton反应生成高活性羟自由基;三是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促进抗氧化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多层次防护。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实验还对比了不同产地、采收季节及提取工艺对光叶子花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数据显示,秋季采收的叶片提取物活性普遍高于春季样本,可能与其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周期有关。此外,采用60%乙醇提取的效果优于纯水或高浓度乙醇,提示极性适中的溶剂更有利于目标成分的溶出。
尽管目前的研究仍处于体外和细胞层面,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这一成果已引起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专家指出,光叶子花作为一种资源丰富、易于栽培的植物,若能将其药用价值规范化开发,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药新药研发,还可为功能性食品、天然化妆品等领域提供绿色原料。
当然,研究团队也强调,任何中药材的应用都需遵循科学验证和安全性评估原则。后续工作将聚焦于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动物模型验证,以全面评价其应用前景。同时,建议公众在未明确剂量和使用规范前,不宜自行采食或滥用光叶子花制品。
综上所述,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自由基实验为光叶子花的抗氧化功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数据支持,不仅拓展了人们对传统中药材的认知边界,也为探索自然植物在慢性病预防、延缓衰老等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更多跨学科合作的推进,这类“藏于民间”的植物有望真正走上现代医学的舞台,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重要资源。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