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繁穗苋(Amaranthus cruentus)作为传统药食两用植物,在我国民间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繁穗苋因其独特的营养成分与药理活性,逐渐受到科研界的关注。尤其在调理脾胃功能方面,繁穗苋展现出潜在的补脾作用,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脾虚模型研究中的重要候选药材之一。
脾在中医学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统摄血液,升清降浊,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消化吸收、水液代谢及气血生成。脾虚证是临床常见证候,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等。现代医学虽无完全对应的病名,但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营养不良等疾病常伴有类似症状。因此,建立科学可靠的脾虚动物模型,对于研究中药干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多年来致力于脾虚证的实验动物模型构建,已发展出多种造模方法,包括饮食失节法、劳倦过度法、苦寒泄下法及复合因素法等。其中,采用大黄灌胃诱导的苦寒泄下型脾虚模型应用广泛。该模型通过长期给予大黄提取物,造成动物肠道功能紊乱、消化酶活性下降、免疫功能减弱,模拟出中医脾虚的核心病理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可系统评估中药对脾虚状态的改善作用。
繁穗苋作为一种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E、铁、钙及多酚类化合物的植物,在营养学上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滋补价值。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繁穗苋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及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这些特性与其在中医理论中“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相契合。特别是在补脾方面,繁穗苋可能通过增强消化酶活性、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等途径发挥调节作用。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组、繁穗苋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均采用大黄水煎液灌胃连续14天,成功建立脾虚模型。随后,给药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繁穗苋水提物,持续干预10天。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体重增长缓慢、粪便稀溏、脾脏指数下降等脾虚表现;而经繁穗苋干预后,尤其是中高剂量组,上述症状显著缓解,体重恢复加快,腹泻频率减少,血清中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回升,肠道sIgA水平提高,表明其对脾虚状态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繁穗苋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与修复;同时上调ZO-1、occludin等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此外,其富含的多糖成分被证实能激活巨噬细胞,促进IL-10等抗炎因子分泌,抑制TNF-α、IL-6等促炎因子释放,从而减轻肠道慢性炎症反应,为脾虚所致的“内湿”“气虚”提供现代科学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繁穗苋的补脾作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整体营养支持和系统调节能力密切相关。中医强调“药食同源”,繁穗苋既可作为日常膳食补充,又可在疾病状态下发挥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药“治未病”和“扶正祛邪”的核心理念。在临床应用前景方面,繁穗苋有望开发为针对脾虚体质的功能性食品或辅助治疗制剂,尤其适用于老年体弱、术后康复及慢性胃肠病患者。
当然,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例如,繁穗苋的有效成分尚未完全明确,其多糖、黄酮、皂苷等活性物质在补脾过程中的具体贡献需进一步分离验证;此外,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剂量效应关系以及与其他中药配伍的协同机制也有待深入探讨。未来应结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全面解析繁穗苋干预脾虚的分子网络。
综上所述,繁穗苋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开发前景的中药材,在补脾领域的研究已初见成效。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的标准化脾虚模型,繁穗苋的药效得以科学验证,为其现代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古老植物有望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