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慢性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高血压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学在控制血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差以及个体差异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药在高血压防治中的潜力。其中,中药材青葙花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逐渐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尤其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的一系列高血压动物模型研究中,青葙花展现出良好的降压效果和应用前景。
青葙花,为苋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干燥花序,味苦、性寒,归肝经,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清肝明目、祛风散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及高血压引起的头晕目眩等症状。尽管古代医籍并未明确记载其降压作用,但民间早有将其用于缓解高血压相关症状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系统地探索青葙花在调节血压方面的科学依据。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内中医药研究的权威机构,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研究团队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作为高血压模型动物,通过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青葙花提取物,连续干预4周,观察其对血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接受青葙花治疗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此外,心率无明显波动,说明其降压作用较为平稳,未对心脏基本节律造成干扰。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青葙花的降压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实验发现,青葙花能够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促进一氧化氮(NO)的生成,从而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同时,该药材还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进而减轻血管收缩反应。这些作用共同构成了其多靶点、整体调节的降压机制,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
除了对血压的直接影响,研究还发现青葙花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在高血压状态下,机体常伴有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这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青葙花中的黄酮类、酚酸类等活性成分能够清除自由基,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抑制NF-κB等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保护血管结构和功能,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青葙花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均未发现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提示其在合理剂量下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这一特点为其未来开发为中药降压制剂提供了重要的安全性依据。
当然,目前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阶段,临床证据尚显不足。虽然部分小型临床观察显示,服用含青葙花的复方中药后,患者的头晕、头痛等症状有所缓解,血压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需更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此外,青葙花的有效成分分离、质量控制标准制定以及作用靶点的精准解析,也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青葙花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的高血压动物模型研究中展现出明确的降压潜力。其通过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内皮损伤、抑制氧化应激等多重途径发挥综合效应,符合中医药“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青葙花有望成为高血压防治领域的一种新型天然药物资源,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应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推动青葙花从经验用药向标准化、规范化中药产品转化,真正实现古方新用、服务大众健康的目标。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