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新型天然抗菌药物已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在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中药材因其独特的药理活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备受科研人员关注。其中,一种名为直萼黄芩(Scutellaria orthocalyx)的植物因其显著的抗菌潜力而逐渐进入研究视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近期开展的一项系统性实验,首次对直萼黄芩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了全面评估,其研究成果为开发新型天然抗菌剂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直萼黄芩是唇形科黄芩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等地的高山林缘或灌丛中。在民间,该植物常被用于治疗发热、咽喉肿痛及皮肤感染等症,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支持。此次由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主导的研究项目,旨在通过现代微生物学方法验证其传统应用的科学性,并探索其潜在的临床价值。
实验采用标准琼脂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选取了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以及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内的多种常见致病菌株作为测试对象。研究人员从野生采集的直萼黄芩根部提取了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素等主要活性成分,并分别进行体外抑菌圈试验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结果显示,直萼黄芩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MIC值低至32 μg/mL,显著优于部分市售抗生素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在扫描电镜观察下,经提取物处理后的细菌细胞壁出现明显破损、塌陷甚至裂解现象,提示其可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发挥杀菌作用。此外,实验还发现,直萼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生物膜形成——这一特性对于防控慢性感染和医疗器械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抗生素相比,直萼黄芩提取物在连续传代培养实验中未诱导出明显的耐药性变异,显示出良好的抗耐药潜力。研究人员指出,这可能与其多靶点作用机制有关:不同于单一靶向的化学合成药,植物提取物通常含有多种协同作用的活性成分,能同时干扰细菌的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与DNA复制等多个生理过程,从而降低耐药发生的风险。
除了抗菌活性外,安全性评估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细胞毒性试验(CCK-8法)检测其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肾细胞(HEK293)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抗菌浓度范围内,直萼黄芩提取物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极低,安全窗口较宽,具备进一步开发为外用制剂或辅助治疗药物的基础条件。
中国疾控中心项目负责人表示:“这项研究不仅证实了直萼黄芩的传统药用价值,更为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细菌耐药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建议加强对这类特色中药材的资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推动其从‘民间验方’向‘现代药物’转化。”
目前,研究团队已启动后续的动物感染模型实验,并着手分离纯化关键活性单体,以期明确其具体作用靶点。与此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将直萼黄芩列入“中药经典名方与民族药挖掘计划”的重点考察品种之一,未来有望在皮肤病用药、口腔护理产品及医院环境消毒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融入中医药研究,越来越多像直萼黄芩这样的“沉默宝藏”将被重新发现。它们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疗智慧,更可能成为解决当代公共卫生难题的关键突破口。在全球共同面对超级细菌威胁的今天,源自自然的古老草药,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