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耳挖草止咳,中国中医科学院咳嗽模型
2025-11-02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广泛存在于感冒、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中。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药以其整体调节、多靶点干预的特点,在治疗咳嗽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材被纳入科学验证体系。其中,一种名为“耳挖草”的民间常用止咳药材,因其显著的镇咳效果逐渐引起科研机构的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依托其深厚的中医药研究基础,建立了系统的咳嗽动物模型,对耳挖草的止咳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耳挖草,学名Oldenlandia diffusa(白花蛇舌草),在部分地区也被称为“蛇舌癀”或“小叶蛇针草”,属茜草科植物。尽管其名称中带有“耳挖”二字,实则与耳朵清洁无直接关联,而是因民间传说其细长叶片形似耳挖而得名。该草药性寒、味甘苦,归肺、胃经,传统上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尤其在南方地区常被用于治疗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等症。民间经验认为,取鲜草煎服或捣汁饮用,可迅速缓解干咳与痰多症状。然而,长期以来,耳挖草的止咳作用缺乏系统的药理学支持,限制了其在现代临床中的推广应用。

为验证耳挖草的止咳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联合呼吸病研究中心,构建了标准化的咳嗽动物模型。研究采用豚鼠和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氨水雾化刺激诱发急性咳嗽反应,模拟人类急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症状。实验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耳挖草提取物灌胃,对照组则使用生理盐水或已知止咳药物如磷酸可待因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耳挖草高剂量组能显著延长咳嗽潜伏期,减少单位时间内的咳嗽次数,效果接近阳性对照药,且未见明显中枢抑制或胃肠不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进一步的药理分析表明,耳挖草的止咳作用可能与其富含的黄酮类、三萜类及多糖成分密切相关。研究团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鉴定出多种活性物质,如齐墩果酸、熊果酸和木犀草素。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功能。在分子机制层面,耳挖草提取物被发现可下调气道中P物质(Substance P)和神经激肽A(NKA)的表达,抑制感觉神经末梢的过度兴奋,从而减轻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同时,该提取物还能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TNF-α、IL-6等促炎因子的释放,缓解气道炎症,从根本上改善咳嗽的病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的这一咳嗽模型不仅具备高度的可重复性,还结合了行为学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形成了“表-证-机”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该模型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与现代科学方法的融合,为中药药效评价提供了范例。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开展了耳挖草与其他止咳中药如枇杷叶、款冬花的配伍研究,初步发现其在复方中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尤其在缓解顽固性干咳方面表现突出。

当然,耳挖草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临床广泛应用尚有距离。未来还需开展大规模的人体临床试验,明确其最佳剂量、剂型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此外,野生耳挖草资源有限,人工种植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药材质量控制标准也有待统一。因此,推动耳挖草的规范化种植、建立指纹图谱质量标准、开发颗粒剂或口服液等现代制剂形式,是实现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综上所述,耳挖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民间应用历史的中药材,其止咳功效正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到科学验证。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的咳嗽模型为中药药效研究提供了可靠平台,不仅揭示了耳挖草的作用机制,也为其他传统止咳药材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借鉴。随着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相信更多像耳挖草这样的“草根良药”将走出田野,走向世界,为全球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贡献东方智慧。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