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玉竹,学名 Polygonatum odoratum,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的干燥根茎,自古以来便是中医临床常用药材之一。其性平味甘,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效,广泛应用于阴虚燥咳、咽干口渴、内热消渴等证候的治疗。在历代本草典籍中,玉竹均有明确记载,《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至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亦正式收录玉竹,并明确其在治疗燥咳方面的适应证,体现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学标准的有机融合。
玉竹之所以被广泛用于养阴润燥,与其所含的多种活性成分密切相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竹富含多糖、皂苷、黄酮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物质,其中玉竹多糖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这类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减轻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此外,玉竹中的甾体皂苷成分可抑制气道高反应性,缓解咳嗽症状,尤其适用于因肺阴不足所致的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喉痒等症。这些科学发现为玉竹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现代依据,也进一步支持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玉竹的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均作出了严格规定,确保药材质量可控。药典指出,玉竹呈长圆柱形,略扁,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具纵皱纹及微隆起的环节,质硬而韧,断面角质样,气微,味甘。在功能主治方面,明确表述为:“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燥,内热消渴。”其中,“燥热咳嗽”即指因外感燥邪或内伤阴虚导致的咳嗽,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伴有口干舌红、舌苔薄少等阴虚之象。此类咳嗽常见于秋冬季气候干燥之时,或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感冒后期患者,尤以老年人及体质偏阴虚者更为多见。
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玉竹常与其他养阴清肺类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如经典方剂“沙参麦冬汤”中便含有玉竹,该方出自清代《温病条辨》,主治燥伤肺胃阴分,症见身热不甚、干咳少痰、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方中沙参、麦冬滋阴润肺,玉竹助其养阴生津,桑叶清宣燥热,扁豆、甘草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此外,在治疗糖尿病属气阴两虚证的方剂中,玉竹亦常作为辅助药物出现,因其既能养阴又不助湿,适合长期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玉竹药性平和,被誉为“补而不腻,润而不滑”的良药,但临床应用仍需辨证施治。对于脾胃虚寒、痰湿内盛或大便溏泄者,应慎用或配伍健脾化湿之品,以免助湿碍脾。同时,现代研究提示,玉竹虽有降血糖作用,但不可替代正规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疗法和慢性病调理的关注日益增加,玉竹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药材之一,逐渐走入大众养生视野。民间常用玉竹炖汤、泡茶或煮粥,如玉竹百合粥、玉竹猪心汤等,既可改善秋燥引起的咽干咳嗽,又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然而,药膳应用亦应适度,避免盲目进补。
综上所述,玉竹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的中药材,凭借其卓越的养阴润燥功效,已被国家药典正式确立为治疗燥咳的重要药物。其科学内涵不断被现代研究揭示,临床应用范围持续拓展。在未来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玉竹不仅承载着传统智慧的精华,更将在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应当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挖掘玉竹的药用潜力,推动其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