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节。中医认为,“春养肝”,春季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以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扶正固本为原则。在众多养生方法中,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因其安全、温和、易于融入日常饮食而备受推崇。以下三种常见又实用的药食同源中药材——枸杞子、黄芪、山药,不仅可煮水代茶饮,亦可加入汤品或粥中,既美味又养生,适合大多数人群在春季调理身体。
枸杞子:养肝明目,滋阴润燥
枸杞子被誉为“长寿果”,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之一。其性平味甘,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春季阳气上升,容易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头晕乏力等肝血不足的表现,适量食用枸杞子有助于缓解这些症状。
现代研究发现,枸杞富含枸杞多糖、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多种氨基酸,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保护视力的作用。春季可用枸杞子泡水饮用,每日10–15克即可,也可与菊花搭配,制成“杞菊茶”,清肝明目效果更佳。此外,在煲鸡汤、排骨汤时加入一小把枸杞,不仅能提升汤的甜味,还能增强滋补作用。需注意的是,体质偏热、易上火者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引起口干、眼红等不适。
黄芪:补气固表,提升免疫力
黄芪是补气要药,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自汗、食欲不振等症状。春季气候多变,冷暖交替频繁,人体抵抗力容易下降,此时适当进补黄芪,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黄芪含有黄芪多糖、皂苷类成分,能促进免疫细胞活性,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于平时容易疲劳、说话无力、动则出汗的人群尤为适宜。春季可用黄芪煮水代茶饮,取5–10克黄芪片,用沸水冲泡或小火煮10分钟,可反复冲泡。若搭配枸杞、红枣一起煮,既能补气又能养血,适合气血两虚者。
在煲汤方面,黄芪常与鸡肉、猪瘦肉同炖,如“黄芪炖鸡”,不仅味道鲜美,还能健脾益气、增强体力。但需注意,感冒发热、实热证或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黄芪,以免助火生热。
山药:健脾益肺,补而不腻
山药又称“怀山药”或“淮山”,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其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健脾益胃、补肺止咳、固肾益精的功效。春季湿气渐重,脾胃功能易受影响,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问题,此时食用山药,有助于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吸收。
山药富含淀粉酶、黏液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能保护胃肠黏膜,改善脾胃虚弱状态。同时,山药性质平和,补而不滞,老少皆宜。春季可将新鲜山药切片煮粥,加入小米或大米,做成“山药粥”,既养胃又易消化。干山药片也可用于煲汤,如与排骨、莲子、百合同炖,可起到润肺健脾的作用。
此外,山药还可与枸杞、黄芪搭配使用,形成“三宝汤”,兼顾补气、养血、健脾,特别适合亚健康人群在春季调养身体。糖尿病患者亦可适量食用山药,因其含有黏液蛋白,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但需控制摄入量。
使用建议与注意事项
尽管上述三种中药材性质温和,适合大多数人日常养生,但仍需根据自身体质合理选用。例如,阴虚火旺者应慎用黄芪;脾胃虚寒者可多用山药;而长期用眼过度、肝肾不足者则适宜常服枸杞。
此外,中药材虽为天然食材,但并非越多越好。建议单次用量适中,长期服用应间歇进行,避免身体产生依赖或不适。购买时应选择正规渠道的优质药材,避免劣质或硫熏产品。
春季养生贵在“顺应天时,调和阴阳”。通过合理运用枸杞子、黄芪、山药这三种药食同源之品,以煮水、煲汤、煮粥等方式融入日常饮食,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季节转换。坚持科学调养,方能在生机盎然的春天里焕发健康活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