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苣荬菜抑菌,中国疾控中心实验
2025-11-02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天然植物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苣荬菜(Ixeris sonchifolia),作为一种常见于田野山间的野生草本植物,近年来因其潜在的抑菌活性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开展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中,苣荬菜展现出对多种致病菌的显著抑制作用,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苣荬菜,又名苦荬菜、野苦菜,属于菊科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东北及长江流域地区。民间常将其作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草药使用,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等症状。然而,其具体的药理机制长期缺乏系统性的现代科学研究支持。为此,中国疾控中心的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团队自2020年起启动了针对苣荬菜抗菌活性的专项研究,旨在通过标准化实验验证其传统功效,并探索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潜力。

研究团队首先对采集自不同地区的苣荬菜样本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植物富含黄酮类、三萜类、酚酸类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其中以木犀草素、芹菜素和绿原酸等成分含量较高。这些化合物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抗氧化、抗炎及抗菌等生物活性。基于此,研究人员采用溶剂萃取法分别制备了苣荬菜的水提物、乙醇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并通过琼脂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对多种常见致病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

实验结果显示,苣荬菜的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最强的抑菌效果。在测试的12种细菌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内的多种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低至64 μg/mL,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模拟人体环境的动态杀菌实验中,苣荬菜提取物能在24小时内显著降低细菌载量,且未发现明显的耐药性产生趋势。

为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团队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处理后的细菌形态变化。结果显示,经苣荬菜提取物作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出现明显破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内容物外泄,呈现出典型的细胞裂解特征。同时,荧光染色实验证实,提取物可诱导细菌内活性氧(ROS)水平升高,破坏其氧化还原平衡,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这些发现提示,苣荬菜的抑菌作用可能通过多重途径实现,包括破坏细胞结构、干扰能量代谢以及激活氧化应激反应。

除了体外实验,中国疾控中心还联合地方医疗机构开展了小规模的临床观察。在一项针对轻度皮肤感染患者的试点研究中,使用含苣荬菜提取物的外用制剂治疗7天后,85%的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且无不良反应报告。这一结果初步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为开发新型天然抗菌产品提供了临床参考。

当然,研究人员也指出,目前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苣荬菜提取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难题仍有待解决。此外,其与其他抗生素的协同作用、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评估也需要更深入的动物实验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支持。

总体而言,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研究不仅为传统中药“验之于古、证之于今”提供了科学范例,也揭示了天然植物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抗生素耐药问题中的巨大潜力。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和药理学方法的不断进步,像苣荬菜这样的本土药用植物有望走出田野,成为未来抗感染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这不仅是对中医药宝库的再发现,更是对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有力补充。在未来,如何将这类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中药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将是科研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