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甘松酮抑菌,中国疾控中心报告
2025-11-02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抗菌物质已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在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许多中药材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逐渐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植物,其提取物甘松酮在抑菌方面的潜力正被逐步揭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系统评估了甘松酮对多种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为中药现代化与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甘松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高海拔山区,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胸腹胀满及情绪障碍等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成分,其中以甘松酮(Jatamansone)为代表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中枢镇静与抗菌活性。此次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溶剂萃取与柱层析技术,从甘松根部成功分离出高纯度的甘松酮,并采用体外抑菌实验对其抗菌谱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甘松酮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能力,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以及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低于50 μg/mL。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测试中,甘松酮仍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效果,表明其可能具备克服部分耐药机制的潜力。这一发现对于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还发现甘松酮对部分真菌如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尽管其效力弱于对细菌的效果,但仍提示其广谱抗菌的可能性。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经甘松酮处理后的细菌细胞壁出现明显皱缩、破裂现象,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结构、干扰膜通透性有关。同时,分子生物学实验显示,甘松酮可下调细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生物膜形成——这是细菌逃避宿主免疫和抗生素攻击的重要策略之一。

安全性评估方面,中国疾控中心同步开展了急性毒性试验和细胞毒性检测。小鼠口服给药实验表明,在剂量高达2000 mg/kg体重时未见明显中毒反应,说明甘松酮具有较高的安全窗口。体外细胞实验中,其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肾细胞(HEK293)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远高于有效抑菌浓度,提示其选择性较好,具备作为局部抗菌制剂开发的基础条件。

该报告也指出,目前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甘松酮的实际应用还需解决稳定性差、水溶性低等问题。未来研究方向包括结构修饰以提高药代动力学性能、开展动物感染模型验证疗效,以及探索其与其他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此外,甘松资源有限且生长缓慢,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也成为产业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总体而言,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研究不仅验证了甘松酮的抑菌活性,也为中药活性成分的功能挖掘提供了范例。在全球对抗耐药菌的大背景下,源自传统药材的有效单体有望成为新型抗菌药物研发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应更加重视中医药遗产的科学整理与现代转化,推动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研究的深入,甘松酮或将成为一类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优势的天然抗菌候选药物,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方案。而这一进程,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增强我国在国际医药创新体系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