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心肌缺血作为其核心病理过程之一,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在防治心肌缺血的探索中,中医药以其整体调节、多靶点干预的特点展现出独特优势。其中,竹节参(Panax japonicus)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因其显著的药理活性备受关注,尤其是其所含的皂苷类成分,在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微循环和抗炎抗氧化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潜力。中国中医科学院依托现代科研手段,构建了多种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系统评价了竹节参皂苷的心脏保护作用,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竹节参属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中及华南地区,民间常用于治疗劳伤虚弱、跌打损伤及心悸气短等症。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类皂苷,结构与人参皂苷相似,但具有独特的糖链修饰和生物利用度特征。从竹节参中分离出的竹节参皂苷(如Chikusetsusaponin IVa、V等),已被证实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等多种药理效应。这些特性使其在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科学验证竹节参皂苷的护心机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了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人类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包括心电图ST段抬高、心肌酶释放增加、心肌组织坏死等典型表现。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及不同剂量竹节参皂苷干预组,通过腹腔注射或灌胃方式给予药物,并在规定时间后检测各项生理生化指标。
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接受竹节参皂苷处理的大鼠心电图异常程度明显减轻,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显著下降。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用药组心肌纤维断裂、炎性细胞浸润和出血灶等病变范围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约30%-50%。这表明竹节参皂苷能够有效缓解心肌缺血所致的结构与功能损害。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竹节参皂苷的护心作用可能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调控。首先,它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增强细胞存活能力,抑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同时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其次,该皂苷成分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能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从而减轻心肌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此外,研究还发现其可抑制NF-κB通路活化,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发挥抗炎保护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辨证施治”理念与现代药理学的结合。他们不仅关注单一成分的作用,更重视整体提取物的协同效应。例如,在复方配伍实验中,竹节参皂苷与黄芪、丹参等药材联用时,表现出更强的心肌保护效果,提示其在中医“益气活血”治法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的心肌缺血模型研究,竹节参皂苷被证实具有明确的心脏保护作用,其机制涵盖抗凋亡、抗氧化、抗炎及改善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理论体系,也为开发新型心血管保护药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筛选的深入应用,竹节参皂苷有望实现从传统经验用药向精准靶向治疗的跨越,推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舞台上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