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苦木提取物抗菌,中国疾控中心抑菌实验
2025-11-02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天然植物来源的抗菌物质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众多传统中药材中,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因其显著的清热解毒、抗炎抗菌功效,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近期开展的一项系统性抑菌实验,首次对苦木提取物的广谱抗菌活性进行了深入评估,结果表明其在体外对多种常见致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为中药现代化和新型抗菌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苦木为苦木科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其干燥枝干及根部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痢疾、湿疹等感染性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木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苦木素类(quassinoids)、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被认为与其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关于苦木提取物具体抑菌机制及其对现代临床常见耐药菌株的作用效果,尚缺乏权威机构的系统验证。

为此,中国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所联合多家中医药研究机构,选取了来自不同产地的苦木药材,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有效成分,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其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共制备了三种不同浓度的苦木提取物溶液:低浓度(50 mg/mL)、中浓度(100 mg/mL)和高浓度(200 mg/mL),并以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测试对象,采用琼脂扩散法(纸片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

实验结果显示,苦木提取物对所有测试菌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在高浓度条件下抑菌圈直径达到18.6 mm,MIC值为31.25 μg/mL,显示出较强的杀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对多药耐药的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苦木提取物仍能保持一定的抑菌活性,MIC值为62.5 μg/mL,提示其可能具备克服部分耐药机制的潜力。此外,对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值分别为125 μg/mL和250 μg/mL,表明其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弱于对革兰氏阳性菌。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苦木提取物处理后的细菌细胞壁出现明显破损、塌陷甚至破裂现象,细胞内容物外泄,提示其抗菌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干扰细胞壁合成有关。同时,生化分析显示,苦木中的苦木素类成分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相关酶的活性,从而阻断其正常代谢过程。这一系列发现为解释苦木的传统药用价值提供了现代科学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实验还特别关注了苦木提取物的安全性。通过细胞毒性试验(CCK-8法)检测其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肾细胞(HEK293)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有效抑菌浓度范围内,细胞存活率均保持在90%以上,说明其在治疗剂量下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此外,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也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初步证实其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尽管目前的研究仍处于体外实验阶段,尚未进入临床验证,但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工作无疑为中药资源的深度开发打开了新的路径。在全球应对抗生素耐药危机的大背景下,从传统中医药宝库中挖掘高效、低毒、不易产生耐药性的天然抗菌剂,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方向。苦木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资源,其提取物展现出的广谱抑菌活性,不仅印证了中医“清热解毒”理论的科学内涵,也为未来开发新型植物源抗菌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分离纯化苦木中的单一活性成分,明确其分子结构与作用靶点,并开展动物感染模型实验,评估其体内疗效与药代动力学特性。同时,也将探索其与其他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期在临床上实现减量增效、延缓耐药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疾控中心的此项实验不仅验证了苦木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效果,更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进程。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相信越来越多像苦木这样的传统药材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东方智慧。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