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漫长历史中,许多传统草药因其独特的疗效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肿瘤机制研究的深入,中药在辅助治疗、缓解症状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中,猫人参作为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功效的传统中药材,逐渐进入临床研究视野,尤其在肝癌腹水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潜力。浙江省中医院肿瘤科曾收治一例晚期肝癌并发大量腹水的患者,通过辨证施治,结合使用猫人参为主药的中药复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现将该病案整理如下。
患者为一名62岁男性,因“右上腹隐痛伴乏力、纳差3个月,腹胀加重1周”入院。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未规律抗病毒治疗。入院检查显示: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B超提示大量腹水,肝脏形态失常,表面不光滑,门静脉增宽,AFP(甲胎蛋白)高达1850 ng/mL,CT提示肝右叶占位,符合原发性肝细胞癌表现。西医诊断为晚期肝癌(III期),合并大量腹水,肝功能Child-Pugh B级,已失去手术及介入治疗指征。患者拒绝靶向药物治疗,遂转入中医治疗。
接诊后,中医四诊合参:患者面色晦暗,神疲乏力,脘腹胀满如鼓,食少纳呆,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属“臌胀”范畴,病机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内蕴,毒邪积聚。治以健脾利湿、疏肝理气、化瘀解毒为主,佐以扶正固本。处方以五苓散合茵陈蒿汤加减,并重用猫人参30克作为君药。
猫人参,学名Codonopsis coronata,为桔梗科党参属植物,虽名为“人参”,实非五加科人参,但其性味甘平,归肺、脾、肝经,具有补气养阴、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猫人参含有多种多糖类、皂苷及黄酮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及抗血管生成等作用。尤其在动物实验中,其提取物对肝癌HepG2细胞株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同时可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
患者服药第一周后,自觉腹胀有所缓解,尿量增加,每日可达1200 mL以上。两周后复查B超,腹水明显减少,由原来的深径9.8 cm降至4.2 cm,体重下降约4公斤。患者精神状态改善,食欲渐增,舌苔转薄,脉象较前缓和。继续守方加减治疗一个月,腹水基本消退,AFP下降至860 ng/mL,肝功能指标亦有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可自行下床活动,夜间睡眠好转,情绪趋于稳定。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轻微腹泻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联合使用猫人参的同时,医生并未中断基础保肝、利尿等支持治疗,而是强调中西医结合、标本兼顾。猫人参在此案中不仅发挥了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更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耐受力。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猫人参并非万能神药,其抗肿瘤作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目前的应用多限于辅助治疗或姑息疗法,不能替代手术、放化疗或靶向治疗等主流手段。此外,猫人参性偏寒凉,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伤及脾胃阳气,故需根据患者体质灵活配伍,如配伍黄芪、白术以健脾益气,或加入丹参、莪术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此病例也反映出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各异,治疗方案必须因人制宜。猫人参虽具抗癌潜力,但唯有在正确辨证的前提下使用,方能发挥最大疗效。浙江中医院肿瘤科近年来持续开展中药抗肿瘤的临床观察与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应用提供了宝贵参考。
综上所述,猫人参在肝癌腹水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改善症状、控制腹水、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也应严格遵循中医理论指导,避免盲目夸大疗效。未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相信会有更多像猫人参这样的传统药材,在科学验证的基础上焕发新生,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