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材因其独特的药理活性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作为一种具有悠久民间用药历史的植物,在镇痛、抗炎及抗肿瘤等方面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中国中医科学院近期开展的一项针对白屈菜镇痛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在癌痛小鼠模型中的实验成果,为中药治疗慢性疼痛尤其是癌症相关疼痛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白屈菜属于罂粟科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传统中医认为其性味苦、辛、微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肿散结的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皮肤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屈菜含有多种生物碱成分,如白屈菜碱(chelidonine)、原阿片碱(protopine)、小檗碱(berberine)等,这些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具有调节作用,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释放或阻断疼痛信号传导通路发挥镇痛效果。
为了系统评估白屈菜的镇痛潜力,特别是其在癌症疼痛中的应用前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团队设计并实施了一项严谨的动物实验。研究人员选用移植性肿瘤模型小鼠,通过皮下接种癌细胞构建癌痛模型,模拟人类癌症晚期常见的持续性疼痛状态。实验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物组(使用吗啡作为标准镇痛药)以及不同剂量的白屈菜提取物处理组。给药方式为口服或腹腔注射,连续干预7至14天,期间定期记录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包括自发疼痛反应(如舔舐、缩足)、机械性痛觉过敏(von Frey纤维测试)和热痛阈值(Hargreaves法)等指标。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白屈菜提取物治疗的小鼠在多项疼痛评估中均表现出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小鼠的痛觉敏感度明显降低,疼痛相关行为减少约40%–60%,效果接近低剂量吗啡组,但未出现吗啡引起的便秘、嗜睡等典型副作用。进一步的组织学分析发现,白屈菜可有效抑制肿瘤周围炎症因子的表达,如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下降,提示其镇痛机制可能部分依赖于抗炎作用。此外,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白屈菜能够下调脊髓背角中疼痛相关蛋白(如p-ERK、c-Fos)的表达,并调节μ-阿片受体和GABA能系统的活性,表明其可能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实现镇痛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还对白屈菜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估。在为期两周的实验周期内,各给药组小鼠体重稳定增长,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异常,病理切片未见重要器官损伤,说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白屈菜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这一结果为其未来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
从中医药理论角度看,癌症疼痛多属“瘀毒内阻”“气滞血瘀”范畴,治疗强调“通则不痛”。白屈菜辛散苦泄、行气活血的特性恰好契合此类病机,其既能祛邪解毒,又能缓解疼痛,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思想。此次实验不仅验证了其镇痛疗效,更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分子机制,推动了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
当然,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目前仅在小鼠模型中验证效果,尚未开展大动物试验或人体临床研究;白屈菜化学成分复杂,具体哪种生物碱起主导作用仍需分离纯化和单体药效验证;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及潜在肝毒性也需要更深入评估。此外,如何标准化提取工艺、控制批次差异,也是实现产业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这项研究为白屈菜作为新型天然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全球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寻找安全有效的非成瘾性镇痛替代品显得尤为迫切。白屈菜以其多成分、多靶点、低依赖性的特点,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若能结合现代制药技术,优化制剂形式,推进临床试验,白屈菜有望成为中医抗癌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无数饱受疼痛折磨的患者带来新希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