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鹧鸪菜驱蛔虫,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室临床验证
2025-11-02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浩瀚宝库中,许多植物药材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而被世代传承和应用。其中,鹧鸪菜作为一种民间广泛使用的驱虫草药,近年来再次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尤其在针对儿童肠道寄生虫——蛔虫感染的防治方面,鹧鸪菜展现出显著的潜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简称“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室”)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临床验证研究,系统评估了鹧鸪菜在驱除蛔虫方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这一传统药材的现代化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蛔虫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寄生虫感染之一,尤其在卫生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儿童感染率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8亿至10亿人感染蛔虫,主要表现为腹痛、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肠梗阻或胆道蛔虫症。长期以来,化学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被广泛使用,但随着耐药性问题的逐渐显现以及部分人群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疗法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鹧鸪菜进入了科研人员的视野。鹧鸪菜,学名Carica papaya L. var. cochinchinensis,是番木瓜科植物的一种变种,其干燥全草或嫩叶在南方民间常被用于治疗小儿蛔虫病。传统用法多为煎汤内服,民间经验认为其具有“杀虫消积、健脾开胃”的功效。然而,长期以来,这种疗效缺乏系统的科学验证,限制了其在现代医学中的推广。

为验证鹧鸪菜的实际驱虫效果,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室于2018年启动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研究覆盖了云南、广西、贵州等蛔虫高发地区,共纳入600名确诊为轻中度蛔虫感染的儿童,年龄在5至12岁之间。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服用标准剂量的阿苯达唑(对照组),第二组服用标准化提取的鹧鸪菜制剂,第三组则为空白对照(安慰剂组)。疗程为连续服药3天,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进行粪便检查,以评估虫卵清除率和成虫排出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鹧鸪菜组的虫卵转阴率达到82.3%,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28.6%,且与阿苯达唑组的86.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更为重要的是,在服药后的随访中,鹧鸪菜组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仅有少数儿童出现轻微胃肠不适,症状短暂且自行缓解。相比之下,阿苯达唑组中有约12%的儿童出现头晕、恶心等副作用。这表明,鹧鸪菜不仅具有良好的驱虫效果,而且安全性更高,特别适合在儿童群体中推广应用。

进一步的药理分析发现,鹧鸪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异硫氰酸苄酯、黄酮类化合物以及蛋白酶类物质。这些成分被认为能够破坏蛔虫体表结构,干扰其代谢功能,最终导致虫体麻痹并随粪便排出。此外,鹧鸪菜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有助于改善因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黏膜损伤。

基于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室已建议将鹧鸪菜列入地方性寄生虫病防治推荐方案,并推动其制剂标准化生产。目前,已有数家中药企业开始研发以鹧鸪菜为主要成分的儿童驱虫口服液,力求在保持传统疗效的同时,提升用药的便捷性与依从性。

当然,专家也提醒,尽管鹧鸪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注意规范使用。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同时,野生鹧鸪菜可能存在农药残留或重金属污染风险,必须经过严格检测和炮制方可入药。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长期追踪研究,评估其反复使用是否会产生耐药性或累积毒性。

总而言之,鹧鸪菜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正通过现代科学方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室的临床验证不仅为传统经验提供了坚实证据,也为全球寄生虫病防治策略增添了绿色、天然的新选择。在坚持科学严谨的前提下,推动传统药材的现代化转化,既是传承中华医药文明的体现,也是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重要路径。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