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铁性贫血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尤其在女性、儿童及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其主要成因是体内铁元素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引发乏力、头晕、心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长期以来,西医多采用口服或静脉补铁制剂进行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存在胃肠道反应明显、依从性差等问题。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缺铁性贫血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受到关注,其中以“紫菜铁”为代表的海洋类中药材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中国中医科学院血液科近年来围绕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近期发布的一项关于“紫菜铁干预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报告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该研究历时三年,联合多家三甲医院共同完成,纳入320例轻中度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系统评估了紫菜铁复方制剂对血红蛋白水平、铁代谢指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
紫菜(Porphyra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的红藻类海产品,传统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咸,归肺、肾经,具有化痰软坚、清热利水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菜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尤其是铁含量显著高于一般植物性食物,且以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共存的形式存在,生物利用度较高。更为重要的是,紫菜中的铁元素与藻类多糖、肽类物质结合,能够在胃肠道缓慢释放,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从而提升耐受性和吸收效率。
中国中医科学院血液科团队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提取工艺,开发出一种以优质紫菜为主要原料的“紫菜铁复合制剂”,并辅以黄芪、当归等补气养血类中药,增强整体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在连续服用该制剂12周后,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由治疗前的98 g/L上升至126 g/L,显著高于对照组(服用常规硫酸亚铁者)的117 g/L;同时,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铁储备指标也明显改善,且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8.3%,远低于对照组的32.1%。
研究人员指出,紫菜铁的作用机制不仅在于直接补充铁元素,更在于其整体调节作用。一方面,紫菜多糖可促进肠道有益菌群增殖,改善肠道微环境,提高铁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复方中的中药成分能够健脾益气、促进骨髓造血功能,从“生化之源”上解决贫血的根本问题。这种“补铁+调本”的双重机制,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
此外,研究还发现,紫菜铁制剂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表现突出。许多受试者反馈,服药后疲劳感减轻、睡眠质量提高、面色红润,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与西药单纯纠正实验室指标相比,体现出更强的整体调理优势。
当然,研究团队也强调,紫菜铁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贫血。对于重度缺铁性贫血、消化道出血或合并严重慢性病的患者,仍需结合西医规范治疗。同时,紫菜作为海产品,含碘量较高,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应慎用。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长期随访研究,明确其安全性与远期疗效。
总体而言,中国中医科学院血液科的这项研究为中医药治疗缺铁性贫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紫菜铁作为一种天然、安全、有效的补铁资源,不仅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也为海洋中药的现代化开发开辟了新路径。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自然疗法的日益重视,这类兼具营养价值与药用功效的功能性中药有望在慢病管理和亚健康调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若能建立标准化的紫菜种植与加工体系,优化制剂工艺,并推动其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功能性食品范畴,将有助于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源自海洋的“天然铁剂”。中医药的智慧,正在以科学的方式走向现代医学的舞台中央。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